我们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了我们。
——丘吉尔
一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
建筑设计评论家,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在这本《权力与建筑》中,展现了除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外,建筑背后隐藏的深意。
建筑关乎权力。当权者打造建筑,因为这正是权力的体现。而建筑也很好地反映当权者的能力,决断力,甚至还有决心。
虽然建筑对掌权者来说,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对于独裁者希特勒来说,他的追求似乎更多源自建筑本身。参观巴黎歌剧院时对其中的设计细节了如指掌,希特勒对建筑始终充满热忱,如果没有成为政治人物,也许他会选择成为一个艺术家。
1940年在巴黎的一张照片中,希特勒的野心昭然若揭:伟大的建筑师希特勒准备重新设计这个世界了。
这样一个对建筑有极高追求的人,当然需要一个满足自己各方面要求的建筑师来打造自己的府邸。
建筑师施佩尔就是一位这样懂得迎合掌权者完美构想的建筑师。出自施佩尔之手的每一块石头,室内的每一处细节,设计平面图上的每一个迂回曲折,都在强化一个细节:德国天生便高人一等。
希特勒不喜欢裸露的钢结构,平屋顶还有平开窗。这不仅是个人喜好,也蕴含了希特勒的政治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跟希特勒合作的建筑师从来都不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他想找的是那些可塑性强,易受影响的建筑师,以让他们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而不是真正有创造力的天才。
无论是手段还是目的,建筑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成了一种权力的隐喻。
建筑作为创建国家的要素之一,事实上也用来传递具体的情感信息。当来到曾经存在英租界的城市,独特的建筑设计和醒目的红色铸铁信箱清晰可见,当它们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无疑在向世界宣告:它身上的纹理来自核心地区。
英国唐宁街上一处普通的公寓里,历任首相在此运筹帷幄,管理着一个世界帝国。
如果国家架构很快便能变成必不可少的建筑,那它便是成功的建筑。
一座建筑可以成为国家的标志,而这也是人们打造它们的初衷。1941年5月的一个早上,丘吉尔艰难走在空袭之后满是碎石的马路上,拍下了一张照片。
雕像与丘吉尔弓着的肥胖躯体仿佛形成了一种平衡,完美地呈现了二战最艰难时刻面临的危机以及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张照片既是为了表达蔑视,也是为了直面毁灭,让民众看到自己没有倒下。
丘吉尔对下议院的重建设计也亲历亲为,他深知建筑结构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对于英国议会的建造需求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功能和审美,而是治国之道,虽然这和许多建筑师的追求截然不同。
丘吉尔就像一位杰出的经纪人,明白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来支撑政府。
建筑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更像是一种地位与精神的象征。
这本书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总统图书馆。总统图书馆起源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尽管他的图书馆并不宏伟,却反应了这位总统不平凡的一生。此后每一位卸任的美国总统都会为自己修建图书馆。
杰弗逊既是具有天赋的建筑师,也是品味高雅的评论家,他的图书馆也是其他美国总统心目中无法企及的存在。
约翰逊总统图书馆里的总统印章熠熠发光,这座建筑的地位不言自明,尽管他追求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师的理想设计时常冲突。
布什打造图书馆的初衷是想把自己置于英雄传统中,他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与他的行事风格高度一致。
罗斯福之后的总统图书馆一贯使用古典风格,直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肯尼迪图书馆是唯一一座大胆拒绝古典风格的总统图书馆。
杰奎琳.肯尼迪决定选用当时还不到50岁的贝聿铭。
图书馆经过两度更换地址,三次修改设计方案,无数次推迟开放日期,15年后才对外开放。
图书馆的建成也启发了贝聿铭对金字塔结构的运用,并在以后的设计中一直延续这种风格。
建筑中运用三角结构,不仅体现了建筑结构的稳固,也是权力与地位稳固的象征。
肯尼迪曾在笔记里引用了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一句话:“我们不要模仿他人,而要启发其他人。”
这本书里有一个关于建筑的世界,通过这个建筑的世界,我们会看到一个建筑背后的世界。厚重的砖墙下有沉重的历史,有权力的象征,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掌权者的理想与野心。
当我们以艺术之外的角度重新审视一座建筑,才会发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它们矗立在时光里,一直静默,却诉说着一切,见证了所有了变迁,它们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