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泉州紫云黄氏极少数人如此“关心”邵武峭山公黄氏?

评“黄培松黄道传帮助邵武《禾坪黄氏族谱》散布闽粤及南洋各埠的前因后果”

笔者注:笔者虽然不属紫云黄氏支系,但对同为江夏黄氏的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公,充满敬意,故本文中均尊称其为“守恭公”。奇文作者之一黄剑岚自已祖先不明但一辈子唯紫云黄氏极少数人的马首是瞻,故文中一并归到紫云黄氏。

各姓氏内部争论祖先世系及祖先名人、名言归属等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大家同宗同族,大多属于希望搞清史实真相的良性学术讨论与探索。

但“黄培松黄道传帮助邵武《禾坪黄氏族谱》散布闽粤及南洋各埠的前因后果”一文,造谣一代儒宗黄道传73岁高龄从江苏到福州低三下四求紫云黄氏名人黄培松帮助,并在74岁高龄在动乱的民国时期亲自到东南亚去替邵武峭山公黄氏“骗捐”;同时对邵武峭山公黄氏历史上的一些待考证事项冷嘲热讽,还把峭山公黄氏的一些女性故意谐音为“巫婆”进行讽刺。该文作者泉州紫云黄氏的黄天柱、黄剑岚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讨论的界限,用恶意甚至恶毒的描述攻击同宗的邵武峭山公黄氏,对邵武峭山公本人及该支系其他祖先的称呼极尽蔑视,并不惜为此把自己紫云黄氏名人,清末武状元、民国福建护军使、段祺瑞追封的陆军上将、厦门江夏堂建造的倡议者黄培松,描述成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任人摆布轻易就能被骗的傻子。

该文作者和其他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对邵武峭山公黄氏为维护江夏黄氏大家族的大团结而不回应、不理睬的态度,得寸进尺。不仅将该文印刷成书,四处赠送,而且持续在网上多家平台张贴更新发布,让不少不明真相的黄氏宗亲甚至一些福建省黄氏委员会的成员一时都被蒙骗。这种故意在江夏黄氏内部分支之间制造仇恨、分裂的行为,与政府提倡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

给许多黄氏组织捐了不少善款的黄如论先生,被黄天柱、黄剑岚等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严重误导,以致在“世黄十届二次恳亲大会”上发表了针对邵武峭山公黄氏的、严重违背事实的讲话,笔者理解黄如论先生本无恶意,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被紫云黄氏的黄天柱、黄剑岚等极少数人故意蒙骗造成的。

该文作者黄天柱、黄剑岚,分别为历史系与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就因为当今自己紫云黄氏人口数不及邵武峭山公黄氏,故而心中不服(该文作者自己在文中如此描述),不惜将自己紫云黄氏的名人黄培松描述成弱智的武夫,用自以为写的高明而其实却是违背基本常识、不符合基本逻辑的所谓“证据”,恶语攻击同宗的邵武峭山公黄氏,毫无一名知识分子本应有的专业、严谨的学术态度,倒像是蛮横骂街的文痞,这在全国各姓氏史上极为罕见。以孝悌闻名天下的东汉江夏黄氏始祖黄香倘若地下有知,面对黄天柱、黄剑岚这种以贬损自已支系名人黄培松为代价,恶意攻击同宗让旁人看笑话的子孙,估计定会唏嘘不已。

紫云黄氏这极少数人,至今还认为这篇文章是他们攻击同宗邵武峭山公黄氏的杰作,他们为此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写的是“事实”而邵武峭山公黄氏理亏故无言反驳,但其实邵武峭山公黄氏一忍再忍,不过是因为想回归大团结,不想因此造成无谓的口角之争。可是,紫云黄氏这极少数人却得寸进尺,这十几年来从不间断并扩大对邵武峭山公黄氏的诋毁和伤害,他们的无良之举对邵武峭山公黄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发生有来自台湾、东南亚的黄氏宗亲,拿着“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明显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认祖诗回大陆认亲时,紫云黄氏某些人利用他们把控的厦门“江夏堂”来拦截这些认祖宗亲的恶劣事件。他们以这篇奇文所述的不合逻辑、歪曲事实的内容给这些认祖宗亲洗脑,说他们的祖先在民国时期被一位叫黄道传的人欺骗了,才误信自己为邵武峭山公黄氏而事实上他们是属于紫云黄氏,以至于不少来自台湾、东南亚本来是属于邵武峭山公黄氏的认祖宗亲被这样洗脑后信以为真了。

为了消除紫云黄氏极少数人造假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维护江夏黄氏的大团结,营造和谐社会,笔者今日不得不将事实真相公开,以正视听,达到真正的正本清源。

一、针对该文作者写此文起因的回应

直接起因,就是该文作者等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对当今自已这支黄氏人口数少于邵武峭山公黄氏,不服气,觉得没面子。按照黄天柱、黄剑岚两人在文中所言:“其祖峭山比守恭公迟300余年,相差16代之多的孙儿辈,为何……(笔者注:意指为何当今紫云黄氏人口数少于邵武峭山公黄氏),此事使笔者深感困惑……”;又言:“我们保守统计,紫云黄氏在北宋初的人口是峭山21子的2500倍。那么峭山的后裔有2000万,……,紫云黄氏五安派的人口就有500亿,是现在世界总人口的近10倍之多,岂有此理”。

笔者注:

1、今海内外全球黄氏总人口6000多万。笔者跟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前会长黄承坤核对过,他曾经在一个场合说过,峭山公黄氏人口有近千万之多,但绝无说过有2000万之事。目前统计数据显示,邵武峭山公黄氏海内外总人口数为近千万。该文作者文中臆想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达2000万,这个数据来源非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不知道该文作者是如何臆想出来的?

2、该文作者说北宋初紫云黄氏人口数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2500倍,不知道该数据来源何处?应该是该文作者自已的胡乱臆想。

北宋初距邵武峭山公在五代十国期间遣子已过数十年,就算二十一子平均每人只生二子,每个儿子又只再生二子,那么北宋初二十一子平均每家祖孙三代合计至少有7个男丁,总合计至少有150个左右男丁,如果真如该文作者所言这个时期紫云黄氏人口数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2500倍,那么紫云黄氏男丁人口数在北宋初期就有38万左右,作者扪心自问一下,这有可能吗?

特别是按照紫云黄氏自已的族史资料所言,长子南安这一“安”的黄经,繁衍300多年后到了北宋初,只有黄春郎三兄弟等不足5人;安溪这一“安”也有类似情况,在宋景定年间,“洪水冲桥,推滔地破”,“葛盘洪灾,水冲故宅,碟谱丧失,……,移居他乡无考,有待腾清源流世系”,安溪这一“安”人口所剩无几;而所谓的诏安是近代才出现的,被其他黄氏支系认定造假。就靠惠安、同安两支系人口数,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不可能在北宋初会有38万男丁。事实上把北宋初整个惠安(刚立县)加同安(已立县)所有姓氏男女人口加起来,都没有38万,何况区区一支紫云黄氏的男丁人口数,能有38万吗?能有当时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的2500倍吗?

该文作者作为文史类本科生,不至于如此毫无历史常识,不至于连小学算术题都算不清楚,就因为不服气当今自已这支黄氏人口数少于邵武峭山公黄氏,觉得没面子,就失去理性、丧失智商、信口雌黄、攻击同宗、毫无修养。

从黄天柱、黄剑岚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们写此文的起因,就是因为不服气当今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多于泉州紫云黄氏,并用北宋初泉州紫云黄氏人口数是当时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的2500倍,来推论出,现在的紫云黄氏人口数必须还是峭山公黄氏人口数的2500倍,于是得出紫云黄氏人口数就有500亿这个不可能出现的结果,以此来反证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现在不但没有千万,而且必须比他们紫云黄氏少才合理这个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其所用的推理逻辑简直荒谬透顶。

该文作者以为某个时刻某个家族的人口数比另外一个家族多,那么这个家族人口数就一定要生生世世比另外一个家族多。该文作者系堂堂本科生,却如此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不但给自己的母校丢人,同时给紫云黄氏丢人。

二、针对该文作者所谓的“证据”及其隐藏的恶意的分析

因为不服,于是该文作者就开始寻找所谓的“证据”,即该文的标题“黄培松黄道传帮助邵武《禾坪黄氏族谱》散布闽粤及南洋各埠的前因后果”。以此作为当今紫云黄氏人口数,不应该比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少的证据,可惜该文严重违背基本事实、不符合日常推理逻辑。

该文原文描述:“民国十一年,有赣边裔孙道传取道邵武南来,在榕垣谒见培松宗翁。时宗翁正与仲涵翁等,筹建厦门黄氏宗祠。而族谱因明末倭祸无存,及道传君袖出手抄本《大成宗谱》(即《禾坪黄氏族谱》)一幅,为之大喜过望,即请君手录数本备用。又为之备函南洋各岛宗亲,以广号召。盖筹募重修(峭山)祖祠祖坟等事,费用巨大,非众擎则不易举。道传君所经各埠,宗亲得阅手抄本,如获拱璧。培松宗翁即在厦门翻印数百本。以赠送海外出钱出力之宗亲。”

这段大意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从赣边而来(笔者注:只是指从江西方向来)的外省裔孙黄道传(笔者注:黄道传并非邵武峭山公黄氏)从省外到福州找当时在福州任职的紫云黄氏的黄培松(笔者注:时任福建护军使),因为邵武峭山公黄氏要修祖祠祖坟但钱不够,所以黄道传要去东南亚替邵武峭山公黄氏乞捐(笔者注:该文通篇写“乞”),所以希望黄培松以其在东南亚的号召力给予帮助。而紫云黄氏自已的族谱在明朝的时候被倭寇入侵毁掉了,当黄道传出示邵武峭山公黄氏的《禾坪黄氏族谱》时,紫云黄氏的黄培松大喜过望,以为紫云黄氏也属于邵武峭山公黄氏这一支,就翻印了数百份族谱给宗亲。

同时,该文又写道:“黄道传嗟叹‘其奈工程过大,不敷尚巨’。迫使他又于民国十二年春,再渡南洋乞捐,同样获得成功。至此,邵武禾坪峭山派下在修建峭山祠墓的工程,打黄培松的牌,依靠吾紫云黄氏宗人的鼎力支持,绝处逢生,大获成功。同时也把禾坪峭山谱散布于闽粤和南洋各地。海内外的紫云黄氏宗人只因信赖黄培松,而捐出大量金钱,甚而接错峭山谱,不能不说是一次紫云黄氏后裔的意外不幸”。

这段大意是:因为工程太大钱不够用,民国十二年(1923年),黄道传再亲身赴南洋“乞捐”,并骗东南亚的黄氏,说他们大都是邵武峭山公后裔,从而把东南亚黄氏拉到邵武峭山公这支黄氏中,所以造成现在紫云黄氏人口数比邵武峭山公黄氏少的状况,是紫云黄氏意外不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文作者在通篇文章中,对各事件大都列出了时间,这个研究历史的基本参照因素,却唯独偏偏漏掉黄培松、黄道传两位当事人的生卒及个人生平重大节点的时间,不能不说这是该文作者恶意为之的,因为一旦读者了解到了黄培松、黄道传的生卒与生平,其谣言就不攻自破!因此该文作者不得不故意隐藏。在此笔者有必要将两位当事人的生卒与生平重大节点的时间写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研判事情的真伪。以下有关两位当事人的资讯是公开的,任何靠谱的平台都能查到:

1、黄培松(1855~1925年),泉州紫云黄氏,清末武状元。曾率兵多次镇压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1913年被袁世凯授陆军中将,1926年被段祺瑞追授陆军上将,因为镇压孙中山的革命党人有功而被袁世凯任命为福建护军使,是建造厦门江夏堂的倡议人。

2、黄道传(1846~1929年),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人。因深恶官场丑陋,不愿为官,在家设馆课徒,被誉为一代儒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钦封为五品奉政大夫。民国后,他隐居家中著书立说,著有《啸月山房诗文集》等流传于世。

能够跟时任福建护军使(相当于当今福建省军区司令员)、陆军中将黄培松对得上话,让黄培松愿意接待而且还能得到他的帮助者,肯定必须是当时有一定社会地位与名望之人,而且该文作者在文中自已举证了黄道传为外省人,那黄道传更应该是较有地位与名望之人才对,否则如果黄道传只是外省一个普通之人,他怎么可能跨省来福建替邵武峭山公黄氏去求黄培松并亲自去东南亚募捐?他又怎么可能得到黄培松的接待与帮助?黄培松怎么可能看得上他?

故这位跨省来福建,得到时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黄培松接待并得到帮助的黄道传,一定是省外较有地位与名望之人,而遍寻这个时期叫黄道传的名人,仅有这位远在江苏海州的一代儒宗黄道传一个,再无他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邵武峭山公二十一子族谱中,均无记载本支黄氏在紫云黄氏黄培松同时期有一位叫黄道传的人,省内省外都没有。所以远在江苏海州的黄道传并非邵武峭山公后裔,是该文作者自以为是的瞎编。

民国十一年是1922年,时年黄道传73岁。按照该文作者文中所述意思,黄道传是在1922年73岁的时候从江苏海州到福州找黄培松求帮助,又在1923年74岁的时候再去南洋“乞捐”并骗东南亚黄氏说他们大都是邵武峭山公后裔的。

试想想,一个住在江苏今连云港市,厌恶官场,正在老家编辑诗词著作的文学家,会在中国军阀混战、东南亚也动荡不安的1922年73岁高龄的时候,到福州低三下四求人,又在1923年74岁高龄的时候拖着年迈的身体长途跋涉数十日甚至上月时间,亲赴东南亚,替邵武峭山公黄氏“乞捐”吗?

这种清高的知识分子,年迈的一代儒宗,会去为邵武峭山公黄氏骗东南亚黄氏说他们大都是邵武峭山公的后裔吗?

任何正常人都不会相信!

黄天柱、黄剑岚两位文史类毕业的本科生,不会不知道黄道传是谁,不会不知道年迈清高的一代儒宗黄道传,替邵武峭山公黄氏去南洋“乞捐”并骗东南亚黄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这种基本常识明明懂,但因为不服气当今自已这支紫云黄氏人口数,比邵武峭山公黄氏少,就不惜以贬低自己这支紫云黄氏名人黄培松为代价,去造谣、污蔑一代儒宗黄道传与邵武峭山公黄氏。这种明知故犯的恶意做法不要说没有起码的研究历史的严谨态度,就连为人的基本底线都没有!

远在江苏海州的黄道传,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堂堂一代儒宗,去世百年后,居然会被东南一角的泉州紫云黄氏黄天柱、黄剑岚描绘成七十几岁还拖着年迈的老骨头,到福州低三下四求黄培松并到东南亚行乞的骗子。该文作者如此诋毁清末民国的名贤,还有良知吗?

假如真有此事,那么黄道传这个如该文作者所言对邵武峭山公黄氏立下如此大功之人,其大名与事迹肯定会被刻在邵武峭山公祠的捐赠石碑上,记载在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史册里,可事实却是一点痕迹都没有,这合常理吗?

上面分析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远在江苏海州的一代儒宗黄道传,74岁来福建低声求人并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动荡的1923年去南洋替邵武峭山公黄氏“乞捐”的事。因此,该文作者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污蔑、造谣!

也许该文作者会说,文中所说的黄道传,并不是指江苏海州的这一个,而是另有其人,那你们把这个人找出来!这个能够让时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黄培松接见及帮助的叫黄道传的外省名人,肯定有史料记载否则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黄培松凭什么买他的面子?如果他不是江苏海州的这个黄道传,那他是谁?你们不能虚构一个名人黄道传,然后叫别人去替你们求证这个虚构黄道传的存在吧?

该文作者在解释紫云黄氏武状元黄培松为什么会被黄道传“骗”的时候,写道:

“《紫云黄氏大成宗谱》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续修过,然散失于倭患清初官兵攻打明末英雄郑成功之战和迁界的战火、劫掠、流离之中”。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由……共同倡修”;“然而道光谱泉州存本不多,经过160年沧桑变幻及毁于“大跃进”、“文革”之时,至今仅见局部残卷零牒而已,而各支之谱所存亦非完整”。

“清末民初期间, ……诸宗贤,却忙于修缮《檀樾祠》、《开元寺》法堂、东西两塔和守恭公墓庵等工程,无暇顾及修谱之事,所以欲窥吾紫云谱牒之全豹是有一定难度,这也可能造成闽省黄族非紫云派的有些张冠李戴的人混淆族源的原故”。

这三段句子大意是:紫云黄氏族谱,在明朝修过,但因为倭寇入侵及清兵攻打郑成功的战火,全部被毁了;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修过,但是泉州也留存不多,到今日经过了160多年的沧海桑田,只能找到局部的残卷零牒;清末民国时期,紫云黄氏的人都很忙,没人修谱,因此想窥探紫云黄氏族谱的全貌,很困难,所以紫云黄氏的武状元黄培松根本不知道自已这支紫云黄氏的世系,不知情紫云黄氏是不属于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因此才给了外省人黄道传欺骗黄培松的机会。

该文两位作者,如此信誓坦坦地说黄培松之所以会被黄道传骗,是因为当时紫云黄氏的族谱只剩下局部的残卷零牒、无法窥视全貌,可是,当黄天柱、黄既济等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想把清末文状元,安徽休宁五城黄氏的黄思永,拉入自已紫云黄氏这支的时候,又写为:思永“出示本宗族谱,与紫云黄氏大宗谱对接,确认无误”,这个时候你们的大宗谱怎么又冒出来了呢?

按该文作者在文中所言,当时紫云黄氏的族谱只剩下连本支黄氏是不是属于邵武峭山公黄氏都看不出来的残卷零牒,无法窥视全貌,那么这种族谱为何能分辨并对接上远在安徽的黄思永的族谱?这也太奇葩了吧?这两件事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你们族谱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自带魔法吗?对自已有利时族谱就无比清晰,远在安徽的黄思永的族谱都能对接上,对自已不利时族谱就只剩下局部的残卷零牒、无法窥视全貌,以至于黄培松会被骗。

该文作者等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一把岁数了,还自称是文化人,但描述自家族谱时,却一会儿清晰、一会儿又看不清,有必要这样没底线吗?还有一点文人的羞耻吗?

该文作者也许会说,当时的东南亚报纸明明登载了外省籍的黄道传,来福州求黄培松帮忙,并亲自到东南亚“乞捐”,难道报纸有假吗?

东南亚报纸报道的这事真假,现已无从考证。如果登载的这则消息是真的,那么按照以上分析,就一定是有人假冒了江苏海州的名人黄道传,去福州行骗黄培松,再到东南亚“乞捐”,但邵武峭山公这支黄氏对此毫不知情,也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位叫黄道传的人送来募捐的钱。紫云黄氏自已被骗,与邵武峭山公黄氏何干?此时该文作者不去反省为什么紫云黄氏的人会被假冒的黄道传欺骗(说是因为当时紫云黄氏几乎没有族谱才被骗是打自已嘴巴,因为同时期想把安徽状元黄思永拉入紫云黄氏,又说有清晰的族谱了),也不跟邵武峭山公黄氏核实真假,就利用当时福建省黄氏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刚好被紫云黄氏极少数人蒙骗的机会,冒然在有福建省黄氏委员会背书的刊物上发表这种不负责任、语句恶毒、不合逻辑、制造族群分裂、诽谤邵武峭山公黄氏的文章,并以此严重误导黄如论先生对邵武峭山公黄氏产生了偏见,这才真的是“岂有此理”!

紫云黄氏所有南安这支的族谱资料显示,虽然长子黄经在初唐时期的686年就迁徙到所谓的第一“安”南安,但这支黄氏繁衍300年后,到北宋时期也就只有黄春郎三兄弟等不足5人;第二“安”安溪繁衍数百年后到了宋朝景定年间,一场洪水造成自已这支黄氏安溪人口所剩无几;第三“安”惠安,明朝初年因日本倭寇入侵,全村仅存三户(见《福建省黄氏源流研究丛书(三)》第81页);第四“安”同安在明朝永乐年间,遭受明朝政权的三次剿灭,同安黄氏几被剿殆尽(见《福建省黄氏源流研究丛书(三)》第101页)。

笔者感同身受同族宗亲历史上遭受的苦难,但按照紫云黄氏如此繁衍速度,人口能多吗?该文作者等极少数紫云黄氏的人,看到当今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多,有什么好不服气的?至于在该文中如此恶毒诋毁、污蔑、攻击邵武峭山公黄氏吗?

据《福建省黄氏源流研究丛书(三)》第343页,黄忠先生在《宁德福安蔡阳黄氏源流考》一文中记载,其始祖黄实于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入闽,居建宁城东,实公生子会、合、统;黄统生子庄、严。黄庄为泉州都督,迁泉州。

从以上这段记述可以看出,宁德福安蔡阳黄氏始祖黄实274年入闽居建宁,其孙黄庄迁泉州,按照每代25岁左右算,黄庄应是314年左右迁往泉州的。而守恭公生于629年,说明黄庄比守恭公早了315年到达泉州定居。那么按照黄天柱、黄剑岚早到者其人口数,不论多少年后都要比迟到者人口数多的荒谬逻辑,那黄庄这支黄氏人口数,现在应该要比紫云黄氏多百倍千倍才是,可事实上呢?目前黄庄在泉州能有多少人口?所以该文作者所用推理逻辑实在荒谬透顶。

该文作者作为文史类本科生,不会不懂这些常识,但就因为当今邵武峭山公黄氏人口数多于泉州紫云黄氏,咽不下这口气,觉得没面子,就假装不懂常识,更不惜毁掉自已这支黄氏名人黄培松的名声,恶语攻击本是同宗的邵武峭山公黄氏,至于吗?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自已本支名人黄培松吗?

结语:

人越老,本应越懂得友善、理解、包容,但该文两位作者却恰恰相反,就因为自已这支黄氏人口数少于邵武峭山公黄氏而不服气,觉得没面子,不惜牺牲自已紫云黄氏名人黄培松的名声,用恶意甚至恶毒的文字来造谣、污蔑邵武峭山公黄氏,毫无一个老人本应有的健康心态,更没有一名知识分子本应有的人格修养。邵武峭山公黄氏欢迎各支黄氏宗亲协助考证本支黄氏的历史不清晰之处,但应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而不是像黄天柱、黄剑岚这种充满恶意的造谣、污蔑与攻击。

该文杂乱无章、结构松散、逻辑混乱、语句不通,毫无研究文史的学术态度,故意隐藏两位当事人最重要的生卒与生平节点的时间,故意避而不谈由于邵武境内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紫云”溪的存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就以“紫云”替当时邵武在建的宾馆命名为“紫云宾馆”的客观事实,同时对各姓氏及每个姓氏分支都存在的历史不清晰现象,采用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用文痞式的手法攻击同宗同族,破坏社会和谐,影响恶劣。很难相信两个文史类毕业的本科生,写作水平如此低下。该文作者如此心胸狭窄、歪曲事实、煽动族群分裂,毫无知识分子应有的基本人格,必被那些了解事实真相后的包括广大泉州紫云黄氏在内的所有江夏黄香后裔所不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泉州紫云黄氏极少数人如此“关心”邵武峭山公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