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7》

《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7》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今天是戊戌年庚申月庚寅日,七月十六,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这一节是承接第一节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讲述实现上述三纲领的方法。

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止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只有知晓了那应当停留不迁的去处,其志才会有定向而无所疑惑,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目的清晰,知道做什么,也知道不做什么,这是知止。这既是志有定向的表现,也是志有定向的功效。

静,就是心不妄动。不妄动就是可以不动就不动,动必有其时;不妄动就是不会为了动而动,因为这是乱动,乱动就是乱作为,乱作为是作为的反面。

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要大有作为,却见他一直动个不停,见其如此,即知此君所谓作为不过是焦虑而已,绝非他自以为的作为。

战略学上确有涌现战略一说,涌现战略的意思是说战略决策是学习过程而非有序和可控的过程,但涌现战略是根本现象而非根本战略,它只是描述现象,没有规划未来,那么,根本战略是什么呢?是志有定向,是深思熟虑,既描绘蓝图,也规划路线图。所以,涌现战略这个概念不能用来做乱作为的遮羞布。

引申而言,静和动,是哲学的本质概念之一。动,则是非生;静呢,须涵育存养,也就是说,静是先天的、也是优先的,难度系数远高于动。"静以修身"、"学须静也"、"静坐",这些都是体道之言,后学者可资借鉴。

又说"险躁则不能冶性",冶是锤炼炼造的意思,冶性是指锤炼心性。如果说前述所言仅仅属于见解的话,那么,能够形成决策品质的只能是心性。见解高明而心性险躁就不能宁静,那么,这种高见就会转变成为使人取败速死的助燃剂。所以孟子的"不动心"推崇"守约"之法,守约之法就是指运用最简单的原则,不搞那么多花头和说法,简单到就问一句:在理不在理?不在理就低头认错,在理就勇往向前,"虽千万人吾往矣!"心,岂是真的不动?不动就死了,这里所谓的"不动心"指的是不妄动,不是歇止啊。

可见,静也不是目的,静是手段,用以存养、排除杂质、最终达到抓住关键、聚焦痛点的压倒性优势,一旦动,则成风雷之势,真正实现大有作为的目标。

安,是指所处而安。就是不装。现在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比如说,常人以为需要有很多钱才能当企业家,这是错了。熊彼特指出,企业家恰恰不需要有钱,企业家是带来变革和发展的人,而资本家必须有钱才行,资本家赚的是资本金的利息和回报,资本家负责供应资金。所以,如果立志成为企业家,就不必要装成有钱人,这是安。

熊彼特的理论说明起始与终极的变化规律,正如《大学》后文所说的:见过一个富裕国家的领导人穷得摆不出谱的吗?但世上最多见的则是集天下财富尚且无法满足一人之奢,进而导致身死国灭下场的。

虑,是处事精详。就是深思熟虑。就是进退有时,布局有序。就是不妄动,不乱作为。就是拒绝一切诱惑。就是"扎硬寨,打呆仗"。就是聚焦痛点,集中优势。就是不求战胜而求不败。就是不争一时争千秋。

虑,集中了"知止、定、静、安"的全部功效,集中体现了心性修养、决策品质和行为模式。

得,是得其所止,就是得到止于至善。

船山先生讲解说,"定、安、静、虑、得"五者,讲的是功效,不是工夫。什么的功效呢?知止的功效,"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开句玩笑的话,似乎依此原理,则圣人不难做到啊,智慧也并非不可企及,实则不然。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