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1-5》读书笔记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

我们应该早已跨过了需要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的时代,那样做,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有,我会证明,没,我会承认。这才是最大的自信。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

我个人总是觉得,从来没有什么“偶然引发”的历史事件。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一些看似偶然的必然因素在推动。它们来自各个方向、各种人、各种意图,但最终促进这件事件爆发的,往往就是这些背后的故事。

附录 读者评论

爱情和婚姻真不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女性最终还是要想明白怎样活出自己独立的人生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以中华文化之坚韧之隐忍,我相信我们终会再上巅峰。

自序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个人

所以有时候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一个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构成,从头到尾看一遍,是一种感受,而如果你站到这个事件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重新看一遍,又是一种新的感受。历史确实是由一个个年份、一个个数字、一个个事件构成的,但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作为个体,就像每个人拿着一块拼图,一块块组合在一起,最终凑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

在现在,看过去,鉴未来,这可能就是读历史的魅力吧。

炮火的怒吼

“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民国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而那时候的这批中国人,就是在不停地摸索,尝试,彷徨,挣扎。有的人展现了气节,有的人露出了丑态,有的人找到了道路,有的人撞到了南墙——当然,如果撞到南墙后肯回头,也是完全值得认可的。所以,由这批人勾勒出的中国近代史,才如此悲怆,如此曲折,如此富有张力,如此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当年从讨厌读近代史,到喜欢读近代史的原因。

山高水长,勿忘陈嘉庚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一个就是“下南洋”。

“在自费的前提下,出去,是一种选择,回来,也是一种选择。但无论最终如何选择,身在何方,只要心里有一份挂念,一份回忆,一份坚守,乃至愿意呐一声喊,尽一些心,出一份力,我觉得就是可贵的。”

奥黛丽·赫本:天使的侧面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在经历了生活的痛苦之后,依旧相信生活,热爱生活,这是最宝贵的。

他不是药神,但他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整个二战期间,盟军有过三个影响战争结局的划时代发明:原子弹,雷达,青霉素。

附录 读者评论

“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

点评

“有时候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一个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构成,从头到尾看一遍,是一种感受,而如果你站到这个事件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重新看一遍,又是一种新的感受。 历史确实是由一个个年份、一个个数字、一个个事件构成的,但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作为个体,就像每个人拿着一块拼图,一块块组合在一起,最终凑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喜欢上了看历史,越看越觉得:历史发展虽然有其必然性,但好多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结果的发生都十分偶然。比如,不去了解谁能知道武昌起义是因为有人不小心点燃了火药造成爆炸而不得不将起义提前;读到明朝抗日援朝时我会自动映射到抗美援朝,看完我会去感慨:只要有机会,日本在今后也是不会放弃侵略中国的,而朝鲜半岛是跳板,现在能和平相处是因为我们国家处在一个上升期,它没机会罢了,毕竟狗改不了...

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架里很久了,页数太长了一直不敢开始读,毕竟是五本合起来的一部书,这本读有个好的地方,每个历史故事大概十几分钟就能读完,看一部分觉得枯燥了可以随时停止,隔很久再重新翻开也不会有续不上的困扰,而且很适合像我这种习惯了早上起床到出门这段时间放背景音的人。每天听一到两个历史故事,坚持了每天听书的习惯,还能听故事,还能缓解起床气,一举三得。虽然里面的一些史实可能并不完全严格,但当故事听听还是蛮有意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的温度1-5》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