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之从零阅读(一)

本文来自每日硬知识。微信搜索或者点击每日硬知识,可关注公众号,精彩笔记与你分享。


以前总觉得学习电路很难,眼花缭乱的电路图就像铁丝网一样,刮擦着老衲原本就受伤的心。到如今看电路图就和看小说时,再回头看当初的课本,不禁感叹,并非我变聪明了,而是教学书籍故弄玄虚,耽误了我追求真理的心,今天起,我们拿《电路分析基础》这本书,来一起看看,书籍是如何将原本简单的东西描述的让人“看不懂了”。如何在大家的后续工程师之路上埋好了“坑”。

那些“坑爹”的描述(一)。

1.“组成实际电路的元器件的电磁性能比较复杂,…在实际工程中也没必要这样精确,因此为了便于对实际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常将电路的元器件加以理想化,…我们将其反应其主要性能的实际元器件的模型称为理想元器件。…”

然后想必大家都知道,书中后面提到所有的器件模型,都是理想模型。而等到,我们真的做工程的时候,才发现,实际工程中虽然没必要那么精确,但是把所有器件想成理想模型,太浮夸了。

理想模型下,电容“通交流阻直流”。而实际工程中,电容由于寄生电感的寄生电阻的作用,只能“通一定频段的交流”,由于电容本体漏电的原因,“通一丁点儿直流”。而且电容的容值并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温度变化会发生10%-20%的变化。同样,电阻、电感、电压源、电流源理想模型与实际工程同样偏差很大。实际分析电路时,往往需要用1个粗略的实际模型,理想模型几乎用不到。


2.“当一个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远小于电路中电磁波的波长时,就称为集中参数电路,否则就称为分布参数电路。…本课程讨论的都是集中参数线性电路。”

这句话没什么毛病,但是大部分人看不懂,因为用了大量专业名词。其实用一个实验来解释,就很简短了。

如果有一条导线,两端分别为A和B。按照我们以前的课程,我们会觉得在A端加上电压1V时,我们可能以为B端电压也为1V。但实际中,并非如此。由于电流从A流向B需要时间,如果线很短,电流几乎以电磁波速度从A传输到B,需要的时间远小于人的反应时间,所以我们认为在A端加上1V,B端也是1V。但是如果线足够长时,长度为9*10^8米时,我们在A端加上1V电,B端需要等3s才能量到1V。3s我们称为时延,由于这个“时延”的影响,电路中欧姆定律失效了,KCL和KVL也失效了,电路变得无法分析。而被我们忽略的这个时延,是高频(射频)电路中“阻抗匹配”的先决条件。


所以,一句话总结“电路和电路模型”,应该是:由于课本分析中,如果用实际阻容感的模型,会导致分析很复杂,所以课本分析中,我们假设阻容感的模型都是理想的模型,在大家后续的实际使用中,还是要尽量考虑实际模型,实际模型后续我们专门讲述。而且电流和水流一样,在电路中流淌需要时间。为了我们课本中分析比较简单,我们假设,后续所有的导线都是很短的,我们不考虑电流从A到B的时间。至于为什么,我们在传输线理论中专门讲述。


微信搜索或者点击每日硬知识,可关注公众号,精彩笔记与你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路分析基础之从零阅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