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三个写作技巧,你也能写出《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历史小说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易烊千玺和雷佳音主演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他写的。

马伯庸的写作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明史》中有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这段平实简短的记录,被熟知历史的马伯庸挖掘出了背后的不平凡,结合正史以及其他历史资料中捕捉到的蛛丝马迹,穿插虚拟故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这部《两京十五日》。整部小说也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

《两京十五日》讲述的是: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所乘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接着传来天子病危消息,于是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和大明。

这段沿着千里长河,命悬一线地急速奔跑,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同行小伙伴之间的家族恩怨纠葛,还有从庙堂崇高到渺小卑贱的幽微人心。

和《长安十二时辰》相比,本书的架构一目了然,哪里运用了“套路”也都展现地明明白白,是非常适合写作新人借鉴的榜样。即便是写作小白,也能轻易看出为了推进故事、塑造人物,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从而尝试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书中有三个创作技巧可以给大家提供实践。分别是:善于铺设伏笔;为人物完成目标设置阻碍;以侧面描写塑造人物性格。

1、善于铺设伏笔

契诃夫说过,“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他就非发射不可”,这句话微言大义。草蛇灰线的伏笔铺设,给了读者莫大的期待,而故事给人带来的满足,无非就是期待得到了满足。

《两京十五日》之中,作者对伏笔的使用非常敞亮,不掖着藏着。例如,对长江北岸烟花绽放的描写:”半空三团黄褐色的烟花正次第绽放......两人并不知道,此时在他们头顶的桅杆之上,一个头缠罗巾、身披皂褂的船工也在面无表情地凝望着那三团烟花。待烟气散尽之后,他挽起索具,灵巧地顺着桅杆滑下甲板......径直来到船首靠近右舷的甲板......缓缓爬下位于甲板下方的船腹。“

看到这里,不用剧透,朋友们也知道这是要搞事情地节奏了。不久后,太子朱瞻基所乘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读者忍不住发出”果不其然“之语。

另一个最经典的伏笔是,马伯庸在描绘城门时,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城门选调的一块大石条:

”石条还没被嵌入拱顶,只靠几根麻绳捆吊在半空,晃晃悠悠...... 如吊钟一样在幽暗中缓慢摆动,那种随时可能泰山压顶的死亡威胁,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表现出已经恨不得把「这块石头之后会掉下来,并砸死人」写在纸面上了。然而,就是这种看似俗套的设计,仍然在带给读者一种正反馈,甚至想要一拍大腿 -- 好嘛,在这儿等着呢!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被反反复复提及的”怪病“,果然是揭开人物身世之谜的关键;正火烧眉毛之际,上一幕中下落不明的仇家偏偏来添乱...... 这些伏笔,并不会因为直白、浅显而令人厌烦,反而给人一种期待得到满足的快慰,每个人在创作时都可以借鉴。

2、为人物完成目标设置阻碍

在学习写作时,我们知道有一种叙事的技巧 ——通过描绘人物如何克服困难来推动情节。这种写作技巧,《两京十五日》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

随着回京路途的行进,有时你以为已经柳暗花明,接下来当一马平川,谁知会风云突变,主人公一招不慎陷入绝境:明明已经手握关键证据,只待将奸佞小人的罪行公之于众,谁知一支羽箭破空而来,破坏了证据,这种”反高潮“的发展,给人物平添了新的困难。

作者通过不断设置困难,将主人公放在逆境之中煅烧、捶打,更加彰显出人物性格,也紧紧地攥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困难的出现,就会产生这样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设置困难也要张弛有度,险象环生之余也要有绝处逢生的精彩,这样的节奏感,本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3、以侧面描写塑造人物性格

写作新手塑造人物时,容易和裱糊匠一样,把各种形容词的词汇堆砌起来,给人物打上标签。

马伯庸在这本书中,却给我们展现出这样的信息——形容词未必是最高明的手法。他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带着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状态。

比如,他在描写一个人”气定神闲“时,用了这样的场景来表现:在一场激战中,她还有空嚼着零嘴插科打诨;表达一个人“怒火中烧”时,同样不需要形容词,只让读者看到他脸上的脓包都要炸开来,就能想象到急怒攻心的样子。

这种以侧面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方式,展现出了作者不俗的笔力功夫。

《两京十五日》这部历史小说,马伯庸仅据《明史》中记载的40字,在历史的缝隙间闪转腾挪,于史料的表象之下勾勒出巨大的冰山,展示了作者极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

作者把对迁都、殉葬、漕运的描述,嵌入到了故事情节中,构成了人物行事的动机;

对大运河的技术细节、沿河风俗民情等,做了不厌其烦地描述,令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的情怀落脚点;

对洪熙年间的社会人文、风尘习俗、勾栏酒肆等描写细致入微,和大运河的风貌一起,堪称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

《两京十五日》之所以能在史书寥寥几句话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丰富的戏剧冲突情节,正是采取了这三点写作技巧:

1、善用伏笔,以草蛇灰线的剧情设计满足读者期待;

2、借助人物克服困难的过程推进故事情节,注重叙事节奏感;

3、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多个侧面,让人物的鲜活跃然纸上。

这三个技巧,作者非常坦率地摆出来使用,既没有故意跟读者卖关子,也没有标新立异的“反高潮”。让读了很多小说的人一眼就看出哪里安排了套路,却仍然欲罢不能。

这三个写作技巧既是故事高手的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写作新手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和应用的本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这三个写作技巧,你也能写出《两京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