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余老师学做教学设计

      读教学理论方面的书,总是认为会高深枯燥些,但读余映潮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不一样,语言简洁流畅,举例具体明晰,思路独到新颖,内容步步推升,读之让人不能释卷。

      余老师的板块教学闻名语文界,起初自认为板块教学有呆板之嫌,所以只是偶尔听听余老师的课,这一听,发现自己的理解太字面化,肤浅。板块这个名称,是为了让每一个教学流程中的老师能明确自己要教什么,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并不是固定的结构,反而是不同课堂内容的呈现。正源于此,语文课堂的丰美、灵动、雅致,学生获得的素养、积累、能力,让板块教学迅速风靡课堂。小说、散文、诗歌、寓言……余老师对每种文体都有让学员耳目一新却又觉得可以效仿的教学设计。读余老师的书,他对语文正元与此老师的希望、对语文课堂应该有的模样,对学生要学到什么,殷殷深情如汩汩清泉从书中冒出。

      余老师的课总是灵动又厚实。仔细品位,会发现,其他名家名师的课一般是线型前行,层层深入;余老师的课是多线并行,一条主线串起各个教学板块,而每个板块内部又有自己的支线,因此每个板块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的教学设计,如《小英雄雨来》的第二板块品析人物形象:(    )这一句是(  )描写,表现了雨来是一个(    )的小英雄。一个主问题让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全面充分的了解、学习、揣摩小说的特点。也就是说,学生从文章哪一个角度来答,都能体会到环境描写、对话描写、情节铺排都是为小说的主体——人物来服务的,这个板块的主问题一抛出,全场听课老师无不佩服余老师设计得简明、精准、美妙、实用。这样,既解决了长文如何短教的困惑,又凸现了小说的文体特点,只知道我和几位同事后来再教这一课时,总是叫嚷着把当时的听课记录拿出来再看看,准备“邯郸学步”。同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同样环境描写精彩、情节发展出人意料的小说《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应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赏析老支书的崇高形象?

      余老师的课总是把每一个学生的学放到第一位。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中,余老师总是强调全员参与。他反对小组讨论汇报,认为那样只是发展了部分同学,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在他的教学设计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要求:活动一,文意概说。请每位同学写一句话,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活动二,读全文。全班同学自读自讲、互读互讲课文内容。活动三,细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书8分钟,发现课文中的一次照应,圈点勾画。而且在课堂上,往往在出示学习活动内容后,还不忘再亲切叮咛:“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让我们肃然起敬,这才是课堂应该有的模样。各个板块从课文的不同角度有序地呈“板块”状分布排列、精进,这正是“板块式”教学思路的本质特点: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注意活动形式的协调与变化,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强调语文课堂的语言学用是余老师不变的话题。进行语言学用余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在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几乎每节课都有读写结合的训练。有的写话在开头,如《范仲淹的故事》,活动一:写话。全班同学动笔写,可以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三四个写几句话,诗意地介绍范仲淹。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学的四字词语,又运用词语对人物做出了评价,这正是课后习题之一。有的写话在课中,如《庐山的云雾》活动二:利用课文,写作美句。请同学们进行句子续写——变幻无常的云雾,常常给庐山增添着神秘的色彩……这个活动承上启下,既运用了活动一的美词积累,又引出下一个有关段的活动,使整节课的教学板块呈现出有由词到句再到段的递进式结构。有的在结尾,如《鲸》的设计,活动四:微型写作——我来告诉你,鲸,不是鱼。立足于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本,着眼于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用说明方法,让学生的实践活动生动有力。

      余老师写的方式也灵活多样,根据学情、文情确定,对于经典美文,一般采用“课文集美”的方式概说文意或评价人物,或描述事物;对于说明议论性的文体一般采用让学生仿写事物,从而达到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目的;对于古诗文类,一般采用美写忆译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阅读教学中的写,余老师强调依凭于课文,取材与课文,并且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写作,让语言学用真真实实发生在课堂上。

      一位资深阅读名师曾经说过:如果你读了很多书,你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读的太肤浅,甚至不叫读,要反过身来深读细读,并把做法应用于实践。这是在警醒我,要拿起笔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板块教学设计,在做中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余老师学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