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日课 (261~270)卷四 礼乐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70课/总第97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京房、郭璞,古之乱常人也。


译文:

文中子说京房,郭璞是“古时扰乱伦常大道的人”。


感受: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京房,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汉元帝时为郎、魏郡太守。治易学,师从梁人焦延寿,详于灾异,开创了京氏易学,有京氏易传存世。

京房的《易》学得之于焦延寿。焦延寿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

汉代《易》学流变为术数,焦延寿是始作俑者。

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深得焦氏《易》学“真谛”。

他把焦延寿以灾异讲《易》的做法推向极端,到处宣讲,京房讲灾异目的在于干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焦延寿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险性,曾不无忧虑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最后果然得罪宦官石显,又与治《易》的权贵五鹿充宗学说相非,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的罪名被弃市。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

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

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

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

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二一附曰:

京房、郭璞,乱常之人。

此二子

得道亡身,

能知天几而不能自全处,

德不配行,行不配德。

惑众扰民,误人害己。

明道而不能行道

以为乱常之人,令人喟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9课/总第97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姚义之辩,李靖之智,

贾琼、魏徵之正,薛收之仁,

程元、王孝逸之文,

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可以成人矣。”


译文:

文中子说:

“姚义的辩才,李靖的智谋,

贾琼,魏徵的方正,薛收的仁义,

程元,王孝逸的文才,

加之以笃厚坚定,申明以礼乐教化,就可以成大人君子。”


感受:

3技:辩智正仁文 (个体)

2法: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择善而固执之

1道:大人君子    (全体)


二一附曰:

人各有才

加之笃固,申之礼乐,

可以成人!!!


因材施教

随才成就

为学圣人

其径如是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8课/总第97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曰:“虐哉,汉武!未尝从谏也。”

子曰:

“孝武,其生知之乎?

虽不从,未尝不悦而容之。

故贤人攒于朝,直言属于耳。

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业。

可不谓有志之主乎?”


译文:

贾琼说:“汉武帝暴虐啊!从没采纳臣子的谏言。”

文中子说:“汉武帝,生而睿智之人!

虽不采纳谏言,未尝不愉快包容进谏之人,因此贤人才能汇聚于朝堂,直言才能听进他的耳朵。

他有志于王道,所以能真心悔过痛改前非,使天下安定成就帝业。

怎能不说他是有志之主呢?”


感受:

《论语·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轮台诏》,是汉武帝刘彻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诏书,可谓是“轮台罪己诏”。

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屯田轮台的计划,深陈既往遣李广利北伐匈奴之悔,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指出安定生产的重要性。

汉武帝刘彻在其去世前两年大幅度转变政治取向,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转向所谓"守文",从而"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


二一附曰:

汉武用世

落实生活

万教万法注一心

万教万法为所用

圣人之用亦如是

岂是腐儒所能明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7课/总第97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曰:“谏,其见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

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其知命者之所为乎?

狡乎逆上,吾不与也。”


译文:

薛收说:“《续书》有谏,体现忠臣之心!志意刚直,话语严厉。”

文中子说:“一定要刚直而不逼迫,严厉而不诋毁,知其君可谏则谏,洞悉进退之道,这就是知天命之人所为!

不守正道逢迎君主,我是不会赞成的。”


感受:

《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二一附曰:

齐人筑薛,恐如之何?

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去岐山居。

非择取之,不得已也。

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创业垂统,君业可继。

成功天也。

如彼何哉?为善而已。


大局如是曰春秋

强为善而已矣!!!

成功天也!

薪火相传以德

创业垂统,君业修继。

此即是与天地同道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6课/总第97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诫,其至矣乎?

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见,悚惧所未闻;

刻于盘盂,勒于几杖;

居有常念,动无过事。

其诫之功乎?”


译文:

文中子说:

“《续书》中有诫,堪称最为周全完备!

古时圣明之君,其恭敬谨慎堪称见所未见,其惊恐不安堪称闻所未闻,

将训诫自警之文刻在盘,盂,几,杖之上,

使自己在生活起立坐行之中无时无刻不提醒约束自己,行事之时没有过错,这就是诫的功用!”


感受: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二一附曰:

诫其至矣!

古之明王,敬慎未见,悚惧未闻;

刻于盘盂,勒于几杖;

居有常念,动无过事。

其诫之功!!!


自守其诫

以信天地

日夜群独

此心战战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9月0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5课/总第97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议,天子所以兼采而博听也,唯至公之主为能择焉。”


译文:

文中子说:“《续书》中有议,天子靠它多方采纳广泛听取,只有至公至正的君主才能公朝共议,择善而从。”


感受:

议,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设置“啧室之议”这一机构,是为了便于“下听于人”、“广询天下”及“观人诽”,并号召、鼓励人们“非上之所过”,“以正事争于君前”。

这样,近臣对君王的过失可尽力进行规劝,内亲外戚对君王未察之事可加以弥补,百工小民可以将下层社会对朝政的种种议论传递上来,然后君王对大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斟酌,修正以往政策的错误,或制定新政。

可见,“啧室之议”的主要作用是议论时政,为君主提供咨询服务。


《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二一附曰:

天子以议,

兼采博听;

至公之主,

择议以用!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3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4课/总第97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曰:“赞其非古乎?”

子曰:“唐、虞之际,斯为盛。大禹、皋陶,所以顺天休命也。”


译文:

薛收问:“《续书》中的赞应该不是上古已经有的吧?”

文中子说:“唐尧,虞舜之时,已颇为兴盛。

因此大禹,皋陶才能顺承天德,万物休美。”


感受:

《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皋陶 ,与高辛氏的契、后稷共同辅佐大舜,成为中国先秦史中一位深远影响的人物。

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被人们喻为“圣臣”。

在尧和舜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即司法长官。

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协助执政司禹处理领导事务。

禹即位,被禹选为继承人,但皋陶在帝禹之前先死了,未能继位。

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主张五刑处于辅助地位,对于有过激行为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先晓之以理,不听教化,再绳之以法。

“五教”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在教育人们懂得并恪守最基本的几种关系,使人们彼此亲睦,互相谦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实现一个没有犯罪行为的和谐社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皋陶的法律思想:一德法结合;二民本思想;三司法公正;四是天人合一。


二一附曰:

君子

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五教五刑,生生其“赞”!!!


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3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3课/总第97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道斯盛矣。”

薛收曰:“何为其然?”

子曰:“呜呼!惟明王能受训。”

收曰:“无制而有训,何谓也?”

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

无制而有训,天下其无大过矣。否则苍生不无大忧焉。”


译文:

文中子说:“七制之主,王道兴盛。”

薛收问:“为何这么说?”

文中子说:“唉!只有明主才能接受大臣之训。”

薛收问:“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是为何?”

文中子说:“那是因为帝王之制没有失去,大臣之训尚遵正道!

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说明天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否则天下苍生不免要有大祸了。”


感受:

汉朝的“七制之主”,西汉东汉,前四后三,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两汉共二十五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七制是这七个君王在统治期间所发布的政令和建立起的礼仪制度。

因此文中子推崇“七制之主”,因为它们对于帝制社会的地位和“文、武、周公”对于封建社会的地位是一样的。

一个国家的统治必须通过种种礼乐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而礼乐制度的制定如果是从无到有则必定很艰难,并且容易伴生种种不可预知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选择一个模板作为基础进行增删。

我国古代从秦朝直到满清,都是帝制。由于短命的秦朝是失败的典型,继承了秦朝遗产之后,长命又昌盛的汉朝自然是帝制制度的探索者和完善者。崇古并非是要照搬七帝制度,它们的制度每一代都有调整,都是视实际情况而定。

推崇他们,都是对当下应该以什么时期的制度作为模范制度的思考与主张,因为同样是帝制,这七位在进退之间游刃有余,最终使国家强大、人民安乐,这样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一附曰:

七制之主

祖宗遗德

有制有训

遗爱子孙

以史为鉴

与时偕行

国无大过

民无大灾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2课/总第97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礼为?”

子曰:“不可行也。”

或曰:“礼岂为我辈设哉?”

子不答,既而谓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谓先王之道,斯为美也。”


译文:

有人问:“君子心存仁义就可以,为何还用礼?”

文中子说:“这种说法不可行。”

有人问:“礼岂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

文中子没有回答,过一会儿对薛收说:

“这个人拘一隅不知变通,怎么会知道礼教的意义?有子所说的先王之道才是最完美的。”


感受:

《论语·学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的学生有子(有若,七十二贤之一)说:

礼的应用,要以斟酌损益、考虑得失,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一味地为和而和(乡愿,德之贼),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二一附曰:

仁而用礼!

先王之道,斯为美也。


礼乐治国

宣畅和平

忠孝廉耻

格正诚意

以养此心

涵养此比

知行一如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1课/总第96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

子曰:“我未见平者也。”


译文:

文中子说:“恭敬则百姓敬服,诚信则功业可立,公平则万民化成。”

文中子说:“我没有见过公平的人。”


感受:

恭则物服得天时

平则物化得人和

悫则有成得地利


二一附曰:

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

明体达用,内圣外王,经世致用!

圣人工夫,知行合一,率尔如是!

子曰:“我未见平者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说》日课 (261~270)卷四 礼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