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的往事

以前在杂志读过一篇文章,讲作者在日本古籍书店寻觅中国古版本线装书的系列事。文字虽偏于学术,但学人搜搜捡捡的身影与心思,也存在了记忆里。又惊讶古籍书在日本之多。就此,对日本汉籍书店和它拥有的中国古书都有了再知道一点的兴趣。

本来也是喜欢逛书店的人。尤其喜欢那种有自己风格和喜好的小书店。三十年前,街面儿上还有过这样的小书店,常去两家。那时还是学生,没什么钱买书,闲逛居多。后来,大家都不怎么读书了,两家小书店也都没有了。城里的书店、书城其实越来越多了,但几乎都是卖教辅书和流行的快餐书。家家面目相似。知一书店和陶冶书店都还好,与大城市的书房、书店相若,品质也有,格调也有。转一转,还能找到一点个性化的书。书店的生存其实是困难,不卖大路货、流行书是很难维持生计的。时间久了,个性面目就模糊了。

十一年前在南京,领着两个七八岁讨狗嫌的男孩子出去玩。换车瞎走,到了一个满街都是旧书店的所在。路旁法桐浓浓的绿荫,沿街的小店门面都不大里面,里面光线也不很好。四壁都是书架,中间的大平台上堆满了书。可惜两个男孩子根本不让我停留片刻,只好走出来。街路名不记得,书店名也没记住一个。邂逅旧书店的夏天,仿佛像一个梦。就是记得街名路名店名,这十年间大概也早已不复往昔了吧。

在藏书馆一看到《京都旧书店风景》,立刻就借到自己名下。书的作者叫苏枕书。读这本随笔的时候,脑海里常常浮现一个年轻的男学生,30多岁的样子。等到全书读完,百度了一下,发现作者居然是一个八八年的女孩子。还是挺惊讶的。这女孩子涉猎范围非常之广,她在京东旧书店里买了许多的书,内容特别地杂,怎么也看不出来她的专业,大致猜测了一个文史类方向,不料居然是法学。那么旧书店的书之于她,确实是杂书了。非功力,无目的,这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

京都的旧书店大都是家族传承经营。普通的三代,有的六七代了,百余年的历史比较常见。日本似乎很有家族传承的传统,手艺作坊类的铺子,许多都是家族几代传递下来的。但是现在这种家族传承也遇到了商品经济的挑战,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没有耐心守在小地方继承家族的小铺子。京都的旧书店也少了许多继承人。

京都的旧书店,祖先爱书,做上了这一行当。子孙在这种气氛里熏染着,慢慢的也就爱上了。即或不是喜欢,但是家族的责任也是做好的推动力。所以即使今日的行情不好,甚至维持生计都艰难,很多的旧书铺的主人,还是坚持着自己家族的初心。真是可敬的。

从前,能做书的生意,大抵不止,而且懂书。许多人本身就是学者。在这样的旧书店里,读者与店主的交流,是书的交流,也是学问的切磋。书店主人之间也彼此交流,刊印书籍,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

但是商品经济对社会的变革是全方位的。许多旧书铺的主人都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爱读书了,许多的书找不到了读者。还有很多人上网上读书,古旧的纸本越发少人关注了。旧书店的没落趋势在很多老年店主的感慨和叹息声不时显现。

慢慢消失的不止是旧书店,还有旧书店里融洽的关系。在旧书店里,读者和店主的因书结缘,慢慢发展出真挚的情谊。随着老店主们的离去,旧书店的消失,满含着情感的经营关系终将也会一去不返。至于过去旧书店对文化的思考和贡献,更是往事依稀而盛况不在了。

京都的旧书店每年都有三次“祭”,算是露天集体特卖会,是个很好的传统。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书总是要读的。如果没有人读书了,再现代的世界也缺乏灵魂的光彩。

书中的文字简净,表达感情也含蓄克制,这样的行文风格与书店主人公们的性格相近,也是受日本古代的随笔、诗歌影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书店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