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摘记(15)

小宛

宛彼鸣鸠[1],翰飞戾天[2]。我心忧伤,念昔先人[3]。明发不寐[4],有怀二人[5]。

人之齐圣[6],饮酒温克[7]。彼昏不知,壹醉日富[8]。各敬尔仪[9],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10],庶民采之。螟蛉有子[11],蜾蠃负之[12]。教诲尔子[13],式榖 似之[14]。

题彼脊令[15],载飞载鸣[16]。我日斯迈[17],而月斯征[1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9]。

交交桑扈[20],率场啄粟[21]。哀我填寡[22],宜岸宜狱[23]。握粟出卜,自何能榖?

温温恭人[24],如集于木。惴惴小心[25],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注释】

[1]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2]翰飞:高飞。戾:至。[3]先人:死去的祖先。[4]明发:天亮。[5]二人:父母。[6]齐圣:正直聪明的人。[7]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8]壹醉:每饮必醉。富:盛、甚。[9]仪:威仪。[10]中原:原中,田野之中。菽:豆。[11]螟蛉:螟蛾的幼虫。[12]蜾蠃(guǒ luǒ):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13]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14]式:句首语气词。榖:善。[15]题(dì):通“睇”,看。脊令:鸟名,通作“鹡鸰”,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16]载:则、且。[17]迈:远行,行役。[18]征:远行。[19]忝:辱没。尔所生:指父母。[20]交交:鸟鸣声。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21]率:循、沿着。场:打谷场。[22]填:通“殄”,穷困,困苦。寡:贫。[23]岸:通“犴”,牢房。[24]温温:和柔的样子。恭人:谦逊谨慎的人。[25]惴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赏析】

《小宛》一诗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父母在世时,生活富裕,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去世后,作者谨遵父母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日日为各种事务奔波,力图振兴家族。但由于受到诸多打击,再加上外界势力的逼迫和伤害,作者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应对,盼望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者的哀伤、疲惫之情和振作之意互为纠缠,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全诗。第一章以“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起兴,写小鸟鸣叫着一飞冲天,畅快勇猛,暗含对自己的叩问和期望:小鸟能有此奇迹和创举,自己和家庭什么时候才能有所起色呢?这本是昂扬奋发之语,但下句转向,书写“我心忧伤”,使原本的气势倏然降下,成为悲惨现实的反衬,也将全诗置于一种阴晦、低落的氛围中。章末“明发不寐,有怀二人”直述通宵达旦夜不能寐,怀念祖先、父母,追思过往,显示出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忧伤,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如此今夕变异,定有复杂的原因,第二章中,作者开始剖析事情的缘由。在讲述中,作者首先就点出了其中的最大原因——众兄弟酗酒败家。表现手法上,他以埋怨的口吻,通过对比手法,说道:“人家贤达的人喝酒,知道适量、克制,你们这些人,每次都是大醉,再不改掉恶习,恢复仪容,上天不会保佑你们!”

说完之后,作者是开始冷静下来,扩展自己的思路,思量这件事的后果。在思考的同时,他的视野也变得开阔,比兴的题材转向田野间:“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百姓在田野里采摘豆子,辛苦地劳作。作者由果实及其采集、收获想到了兄弟们的后代以及他们的成长:不能让他们跟着那几个酒鬼,否则其教育和抚养都得不到保障,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必须由自己来代养他们,传授教化、规正品性,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按陆机的说法“: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其色青而细小。或在草莱上。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蜾蠃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传宗接代,因此“螟蛉”成为养子的代称。

第四章作者以“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比兴,用鹡鸰的“载飞载鸣”来映衬自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四处奔走,“斯迈”、“斯征”,为整个家族打点一切,寻觅兴盛之法。但可想而知,人力甚微、差距太大,收获甚小。尽管如此,作者还是没有放弃,更加“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地坚持着,希望能够“无忝尔所生”,尽量作出成就,不辱没自己的双亲。

第五章继续说自己的窘境和坚持。“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弱小平凡的小青雀都能够赶上好运气,找到一片谷场,遗穗丰富,欢快地啄食着。而自己的运气呢?则是“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贫穷、孤独,又患了病,还因为墙倒众人推,挨了一身的官司,真是祸不单行。想到这里,作者感情又激愤起来“: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抓把米去占卜,我倒要看看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摆脱厄运!”这种心态,既是对命运的不满、质问和抗争,但也有深深的宿命论深藏其中,纠结矛盾,体现出作者的不甘和茫然,贴切真实。

在诗作的最后,作者又重新回归现实,提出了对自己今后生活的考量,为自己的行动、心态做了调整和计划,也用平静、审慎的语句为全诗作结。他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并在日常细节上严格规范:外在仪表方面,一定要像站在树顶一样,动作轻柔,努力协调身体各个部位,时刻规矩,做一个“温温恭人”;为人处世方面,要“惴惴小心”,好像自己面对的不是寻常的人和事,而是来到了悬崖边上,面前是深不可测的幽谷,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出错而掉下去,丧失生命;做事、行动方面,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的状态,就像在薄冰上行走,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用上十分的心思,保证自己能走到河的对岸,把事情圆满完成。三个“如”字,把作者对自己的苛求描绘得充满力度,也反映出作者今后的所遇之艰、责任之重。

这首诗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比兴手法,因物起兴、借景寄情,虽然感情沉重,但表现得活脱生动。诗作各章语意恳切、重点突出,组织上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转接顺畅,语言质朴而又整饬,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诗经》——摘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