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骗了?!

1

先给大家分享一件有意思的事:

昨天,我的蒸汽眼罩用完了需要补货,所以我就开始在某个电商平台搜索我一直用的牌子;

点进去店铺之后,发现有好多种买法,买一盒就是原价,两盒享受会员价,三盒就打7.9折了。我将这三种买法分别标记成选项:A、B、C。

如果你是我,想要多囤一些眼罩,你选择哪种买法?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我们每天都在买东西,大脑已经学会了自动筛选“更划算”的那个,然后帮你去权衡利弊。

就像这张图,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要买打折力度最大的那个啦,眼罩这个东西又不会放过期,趁着打折的时候多囤点,不也挺好吗?”

就在快要放入购物车时,我忽然心血来潮想要算算我到底“省了多少钱”。

结果令我吃惊:

这个眼罩属于一次性产品,一个眼罩用一个晚上,所以我们以单片眼罩的价格为对比标准来分别算一下「因为我有这个平台的会员卡,所以我们把会员折扣也一并算进来」:

选择A:

正常买 69元/盒,因为我有会员,所以按照66元/盒计算,一盒12片,那么选项A每片的单价是:

66 / 12 =5.5 元/片

选择B:

正常买是 96 元/盒,会员价为 89 元/盒,一共2盒,每盒12片,一共24片,那么选项B每片的单价是:

89 / 24 =3.7 元/ 片

选项 C:

打7.9折,价格为165 元3盒,一盒12片,3盒36片,那么选项C 每片的单价是:

165 / 36 = 4.5 元 / 片

按照每片单价由低到高的排序组合应该是: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A

计算之后,如果再让你选择购买哪个组合,相信不会有人再选择打7.9折,买3盒的那个选项了吧?

2

之前,我在得到上解读过一本书叫《畅销的原理》。

里面讲过很多营销案例,揭秘商家如何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让商品畅销。

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从解读的角度把这本书完全的剖析了一遍,这次,作为消费者角色参与购买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书里的很多内容。

比如我们的大脑天生对数字更敏感,所以商家会故意将「7.9折」这样的标识用红色框框圈起来,让你更容易注意到它。

看到数字之后,大脑会进行一轮粗略对比,前两个选项虽然总价便宜,但是并没有更多折扣了,所以,这个虽然总价会贵一些,但是折扣力度非常大,看起来更划算。

再来看,选项 C的 100%好评也是一个干扰因素,因为就一项购买行为来看,很多人是不愿意点进去看详情页的,基本上就是不同商品间的对比,那么可比较的因素除了价格,当然就是好评度了,选项C的好评度明显高于选项 B。

其实,买主在购买一个商品时,最关注的无非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价格,另一个就是质量,质量好,价格低,就属于“性价比”很高的产品了,也是最容易引发购买行为的商品。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赶时又怕麻烦的买家,看到这几款眼罩同时摆在你面前时,你也许会毫不犹豫的把选项 C 扔进你的购物车,然后很开席的跟你的好朋友分享“这个眼罩买3盒打7.9呢,你们要不要一起买啊······”

这时,屏幕背后的商家会盯着选择 C 中急剧上升的购买量偷笑: 

“看吧,又一个上当的。”

类似的案例还有:

“买牛奶,一件 6 元,第二件半价”

“买衣服,两件 8.8 折”

“健身卡,7000一年,1万块就可以健身3年”

······

回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并不想买那件商品?但因为有类似“第二件”半价的优惠,我们索性就选了它,而且买回来比预期更多的商品。

看似商家吃了大亏,实际上,你已经花了比预算多一半的钱了。

如果你平时有记录花销的习惯,你会发现,每到月末统计时,真实话费总会大于月初给自己设置的预算。然后你会纳闷“我这个月也挺省钱的啊,为什么花的比预算多出那么多?”

3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幻觉”的世界里,商家很善于利用“障眼法”传递一些错误信息给你,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主动思考的大脑时刻警惕着,我们很容易就中了“圈套”。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识别的,平时别怕麻烦,遇到这种选择题,拿出计算器按按不就行了,然后再动动脑,想一想会有这么好的事吗,不就可以了吗?”

话虽如此,但就“动动脑”和“按按计算器”这两个动作,可能就会难倒一大片人。

为啥?

之前,我在丫丫说里讲过「高级大脑」的概念:

之所以叫高级大脑,是因为对应着的还有普通大脑和低级大脑。

过去,所有人的大脑结构都差不多,智商基本都回归均值,偶有几个智商高的也是少数。

可随着信息的泛滥,各种吸引注意力的APP出现后,很多普通大脑开始习惯于每天阅读“别人加工好的现成的信息和文字“。

时间长了,这些只停留在大脑表层的信息不经思考消化就慢慢被遗忘,遗忘就会产生焦虑,而抵抗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吸收更多“加工好的信息和文字”。

长此以往,普通大脑慢慢退化,变成了只会「接受信息」的空壳子。

相反的,如果普通大脑在接受信息时,把看到的信息进行发散、联想,甚至触类旁通变成自己的案例和想法,长期训练下去,普通大脑就会慢慢进化。

大脑经过反复刺激、思考,会变得更灵活、更敏感,对于外界传来的信息,下意识的反应不再是全盘接收,而是批判性的思考和联想,最终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大脑”。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每篇文章末尾鼓励大家写留言、写评论的原因。

每次看到一篇文章,不管什么内容,都训练自己去深入思考发散联想的能力,看看那句话触动了你,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它们写下来。

只有你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时候,你的思绪会自动整理,写的越多,你思考的效率会越快,慢慢的,你也可以不费力气写出一篇有理有据属于自己的文章了。

当然,要变成“高级大脑”光有独立思考能力可不够,还要有足够的专注力;

如果只会思考,而没办法长时间安静的专注,也没办法将信息内化、深入,充其量也就是有点创意罢了,如果想要把创意完美的落地执行,持久的专注力是必须的。

可类似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APP已经将很多大脑训练成了“60秒专注”大脑了,60秒过后,如果没有更好玩、更可笑的东西,大脑就不耐烦了。

如果每天都进行这样的“60秒”专注力训练,时间长了,大脑的专注力真的就只能维持60秒了,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事情,大脑就没办法适应了。

所以说,如果大脑长期“浸泡”在这些“加工好”的信息和只需要专注“60秒”的内容里,必然会退化成任由别人控制的低级大脑。

那么像“按按计算器”或者“动动脑想一想这里是不是有诈”这样的动作,对于低级大脑来说,可能都会变的很难。

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坑”?留言给我,每天思考一个问题,一起训练「高级大脑」。

作者|丫丫   编辑|喵小二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