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识韡这个字吗?

有个朋友的名字中有一个韡字,笔画很多,以前从没见过。按照不认识的字念半边的选择,这个字不是念“伟”就是念“华”。到底该念什么?

韡,音“伟”, 意思是光明美丽的样子。按照汉字简化的原则应当写作“韦华”。可是,GBK大字库没有收录“韦华”一字,却收录了未简化的“韡”字。可能是这个字太过生僻,那些专家做简化方案的时候把它给忘了。但是现代汉语大辞典,却有简体“韦华”这个字,可惜,手机里却只能打出韡,却无法打出简体字。

汉字演变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大部分都可以望文生义。后来,衍生出金文大篆。李斯又统一为小篆。在我看来,这两种弯弯曲曲的篆书比甲骨文还要难懂。后来,无数先人去芜存菁,汉字由小篆发展成更容易书写和辨识的隶书。这种蚕头雁尾的的写法现在看起来也很漂亮。直到晋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书圣王羲之,传说他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方方正正结构固定下来。直到今天,大家使用的汉字依然保留着这种结构。王羲之的《兰亭序》被推崇为书法作品中的最顶级。之后,唐朝出现了很多草书大师。但草书并不是唐人首创。史记记载:“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盖草书之祖起于。”说的是楚怀王让屈原写一部宪法,还没有完成,就被上官大夫看到了并想抢夺过来,屈原不给。两个人就打了起来。这可能就是草书的起源吧。说不定三闾大夫就是草书的创始人。后来,西汉的黄门令史游创立了章草。后汉的张芝又创立了今草。到了唐代,张旭和怀素出现了,狂草开始兴盛起来。现在看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就很像草书的偏旁部首。至于行书,我觉得就是楷书多了一些连笔。

规规矩矩的写汉字楷书,由于笔画太多,很慢很麻烦。而学习草书的专业性又很强。从清朝开始,就有人想简化汉字。到了近代,就连鲁迅和胡适等人也在积极促进汉字的简化。有人甚至想把汉字简化成像西文那样的字母。直到建国以后,汉字经历了两次大的简化。一次是在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史称“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这次汉字简化的影响非常大,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1975年,文字改革办公室拟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8年4月到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部门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

过度简化汉字的行为被终止了,虽然看起来像一场闹剧,却留下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东西。至今,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还能够看到这些不伦不类的二简字。

汉字都被专家们简化到了这种地步,这个“韡”字居然成了漏网之鱼,是不是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认识韡这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