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经验”在儿童教育上为什么会失灵?

当下爷爷奶奶带孩子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同事小魏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就与此有关。小魏的孩子马上就三岁了,一直是爷爷奶奶在附近的老家小城照顾,最近开始找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要面试孩子和家长,面试的内容不算复杂,无非是让孩子简单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表演个小节目,比如唱首歌或者背一首唐诗。这些对小魏的孩子来说不算难,在家里又练习了很多遍,小魏请假回家带着孩子就去了。然而面试还是砸了,小魏的孩子在生人面前好像换了一个人,怯生生地不敢说话,更不要说表演节目了。

回家一说,爷爷奶奶很委屈,孩子在家很活泼,唐诗能背好几首,也会唱歌。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幼儿园要考核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是基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虽然是三岁的孩子,基本的社交能力应该已经具备了,比如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年龄,以及在生人面前能控制自己的不安,表演小节目。小魏的孩子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原因也确实是出在爷爷奶奶身上。

“隔代经验”是指祖辈照顾孙辈时,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相关经验作为照顾孩子的依据。在小魏的例子里,爷爷奶奶在幼年时居住在村子里,孩子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社交能力是在自然交往中不自觉培养出来的。爷爷奶奶在照顾孙子的时候意识不到社交能力需要专门去培养,忽略了这方面的需求。小魏的父母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区里,因为安全方面的顾虑,很少带孙子接触外人,只是在小区里,每天让孩子和邻居的孩子玩一会。孩子玩的时候,他们是一刻也不敢离开。到了面试的时候,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自然不能表现出平时的状态。

“隔代经验”还有其他一些影响,例如在健康饮食方面,父母一辈和祖辈的观念已经有比较大的不同。很多祖辈的观念还停留在“吃饱”阶段,不自觉地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又例如在卫生习惯上,有些爷爷奶奶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信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让孩子的父母很无奈。

“隔代经验”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上。就现在而言,很多爷爷奶奶对于小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会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采用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一种类型是溺爱,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视而不见,一味纵容;另外一种类型是粗暴,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要么觉得小孩子多事,要么采用压制的方法。过去的做法强调孩子要“乖”,这个“乖”字,让多少孩子的情绪被掩藏,被压抑。

“隔代经验”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现象,在带孙辈上,爷爷奶奶通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发言权。孩子的父母提出异议的时候,爷爷奶奶最有力的反驳是“你都是我带大的”。社会在进步,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付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很难让老人接受。

那么孩子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不是去和老人争辩,也不要试图改变老人,而是多花点时间了解老人,有意识有计划地弥补老人在经验上的不足。例如在饮食上,自己多花点时间准备饭菜,弥补营养上的不足。在卫生习惯上尽可能做好家里的卫生,减少不良卫生习惯的带来的影响。在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上,父母应积极参与,承担起责任来。如果孩子的父母当甩手掌柜,什么都指望爷爷奶奶,那“隔代经验”的消极作用是不可能克服的。

在本文开始小魏的例子里,最好的做法是多回家,多带孩子走亲访友,参加各种活动。在培养孩子这样事情上,孩子父母始终是不可替代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隔代经验”在儿童教育上为什么会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