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事例一

上生活课,H女士在讲解教具使用。一孩子,迫切想要去玩,可是还没有轮到他。他着急的都爬到桌子上了,老师礼貌的说:请坐回座位上去。看着没反应,又说了一遍

孩子还是在桌子上爬着,也许在那一刻,他的脑子就只想着,我要玩那个。这才是他最真实的诉求

可这时,H女士见礼貌请回已经不起作用了,索性直接说:那请XX在旁边站一会吧。

三下五除二,孩子出来了。带着哭腔,满满的委屈。嘴里还嘟囔着:我想玩那个

后来,孩子也去玩了

似乎也知道等待了,老师没说轮到他的时候,他也会静静的看着

事例二

依旧在上课,另一个孩子也“坐不住”,一会起来,一会坐下的。似乎很“影响”课堂纪律,女士见几次规劝没用,直接说:xx请你暂时离开一会,等你准备好了,再来参加我们的课吧

这个孩子一听,不对。立马就“认错”了

嘴里嘟囔着:不要,不要,坐这。

看起来,这孩子也“似乎”学会了遵守纪律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站一会”、“请先离开”、“出去吧”

我们没有打孩子,没有骂。可这种方式却让我深深担忧

短期来看,它确实有效。在对整个班级来看,它可以让人立马按照指令做事

可长期来看,我担心的不是孩子,我担心的是老师,不知道她平时使用这些方式的时候,有去想背后的原因嘛

方法固然有用,怕就怕在“会上瘾”

享受这种,“简单粗暴还很见效”的方法,

一次两次也许能碰对孩子,可每次孩子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却还用固定的一种方法,去面对。

这很危险

最近真的累了,到点就真的瞌睡的不行

2018.11.14

张鑫

祝近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