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哪里来3

妈妈和李晓一样,是家里的老小,另有俩姐一哥。李晓的姥姥姥爷走得早,李晓从未见过。李晓小时候,不知道是姥姥姥爷走得早,还以为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她的姥姥姥爷。

李晓的舅舅一辈子农民,孩子多,日子自然过得紧。李晓记事时,舅舅正和姨父一起办厂子,应该还是赚了几年钱的。舅舅三女一儿,李晓上学时,舅舅家的姐姐哥哥们差不都成年了。

大表姐九几年就和姐夫去北京,一直在中发站柜台卖线路板,赶上了地产增值的好时候,零几年在北京海淀、草桥各买一套房子。后来电商兴起,中间商不好做了,卖了草桥的房子退居B市买了三百平的大房子。

二表姐紧跟大表姐,在北京西城区的羊肉胡同站柜台。生意做得的确不如大表姐好,但是真正拉开两人差距的是——二表姐没有在北京买房子。最初的那两年,虽然二表姐的钱不多,但是咬咬牙、凑一凑也是可以买的。但是夫妻俩总想再攒攒、再等房价降降,结果是钱越攒越买不起,最后只能是看着飙升到天际的北京房价望洋兴叹,慨叹要是早点买就好了。不过话说回来,毕竟在北京混了几年,总归是比在老家种地强。二表姐后来回到B市,也买了两套小房子,手里还握着着七八十万的存款。

三表姐是舅舅家唯一一个上学的孩子,好像是姨夫托的人,让分数不太够的三表姐读了师范类的大专,毕业时赶上了最后一届的管分配,做了老师。表姐夫也是老师,早就做了校长。

最小的表哥初中毕业后,姨父托人去了西安当兵。复员后,舅舅扛着一袋小米,找了那时在邻县做县长的舅舅外祖母家的表哥,后来,表哥就成了镇上的公务员,又娶了一个单位的同事。表哥上下班按时打卡,其余时间在车队做兼职,一年二十来万。在李晓老家,一个H省的三四线城市,这个收入也算可以了。

姨夫是个生意人,跑业务、开厂子,办纸模厂,做线路板……虽然中间也过有几年不大好过,但是始终还是个有钱人,姨妈一辈子的职业就是养孩子和打麻将。姨妈家也是三女一儿:

大姐姐读幼教,毕业时,虽然姨夫那两年的生意不太好过,但还是花钱把她从村子里的学校办到了市里的幼儿园。大姐姐嫁给了在水利局上班高中同学,两口子都吃公家饭。除此之外,大姐姐私下开了幼儿园。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

二姐姐读了三本,新闻出版专业。毕业时根本就不管分配了,姨夫那两年也是真没钱啦,所以也没给二女儿找什么正式工作。但是二姐姐后来嫁了村子里的首富,所以之后生活也一直还不错。为了孩子上学,现在在天津买房落户了。

三姐姐叫“陪弟”,好像真的是个陪衬。三姐姐其实是四姐姐,二姐姐下面、三姐姐上面,其实还有一个姐姐。姨夫姨妈一心想要儿子,所以生下来就送人了。后来又生了三姐姐。已经送了一个了,再送一个实在不像话。可是还是得继续要儿子,于是三姐姐生下来后就被送到了河南大姨家,直到八九岁才接回来。操着一口河南话、又土里土气的三姐姐自然是不大受姐姐弟弟们的待见的;可能姨妈和姨夫也觉得这个女儿有点多余,毕竟谁养的谁疼,没受过累就不太会放在心上。所以,有时家里来亲戚了,桌子上吃不开了,三姐姐就一个人端着碗去灶台边吃饭了。三姐姐学习还可以的,比二姐姐要强的,可是初中毕业那两年,姨夫是真没钱了。二姐姐要读大学,小弟弟在读初中,而且,小弟弟是一定得上学的,所以三姐姐没上学。

开始,三姐姐在B市上了两年班,后来就去了北京卖欧莱雅,销售业绩很突出。后来嫁了一个北京人,在大兴住着七十几平的房子,现在也成了北京人。在李晓老家,像三姐姐这样去北京天津打工的姑娘很多,但是找了当地人留下的并不多。三姐姐,毕竟是姨夫的女儿。

最小的哥哥,只比李晓大一岁,姨夫姨妈生了那么多年才生出儿子,姨夫又有钱,的确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李晓小时候,每天只花一毛钱时,哥哥就是五块十块地花了。李晓的小叔叔家的哥哥也比李晓大一岁,小叔叔也有钱,可是小哥哥也没有一辆儿童骑的小式自行车,但是姨夫家的小哥哥,一年换一辆……姨夫家虽然有几年钱紧,但是却从来没紧过这个小哥哥。况且,姨夫那两年钱紧的时候,姐姐们也都成家挣钱了,就一个小弟弟,多多少少都会有救济。

小哥哥虽然读书不大好,但还是去读了高中。不过高考成绩不理想,就没有读大学。开始在B市随便上了两年班,后来姨夫东山再起,带着他去徐州站柜台了,因为生意做得不错,小哥哥就留在了徐州。现在嘛,老家县城两套房,徐州换了一套大房子,过得也蛮好。

总而言之,李晓的姥姥家的亲戚,过得都不错,都是李晓阶层的有钱人,并且,少有通过上学这条路。

李晓的妈妈最小,李晓姐妹三个自然也是最小,她们三个长大以后,也都脱离了农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城市化是大潮,但是像李晓家这样,像李晓的姥姥家这样,所有的孙辈子女全部离开了农村的,其实真不多见。所以,舅舅家的表哥说,挺知足的,如果姥姥姥爷泉下有知,应该是闭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 从哪里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