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建国,止于五代十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26年)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称“震国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高丽国”等别称。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粟末靺鞨

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靺鞨族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靺鞨”本意为“山林部落”。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

称王建国

唐朝(武周时期)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营州境内的契丹人动乱,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此后唐朝东北边境发生了一连串战事,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与另一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在这次兵乱中曾慑于叛军威胁而表示臣服李尽忠,因此在叛乱平息后牵怒于唐朝遭到反攻清算。被逼无奈的大祚荣父子率部及部分高句丽人取道天门岭(今辽宁北镇境内,一说在今辽宁清源境内)东渡辽水(今辽河),踏上了逃还故乡的道路。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唐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假意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谎称赦免其罪。但不久武则天就反目食言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乞四比羽将其杀死,所属部民尽遭屠害。这时乞乞仲象恰好去世,大祚荣继任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后骄横的李楷固率孤军深入辽东进攻大祚荣。当时的大祚荣虽年仅二十多岁,但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抗拒,全歼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后突厥,阻断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大祚荣乘机兼并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句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向东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又与周边靺鞨各部联盟将势力扩展到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

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圣历二年(699年),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契丹、奚、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震国始去靺鞨国之号,改国号“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卫星政权,名义上作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从此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方式与唐朝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开辟了两族友好往来的先河。

唐朝灭亡契丹崛起

公元907年,大唐皇朝灭亡了,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代。

而唐朝灭亡,其后继者五代各朝其实力和威信都根本无力维持东亚秩序,东亚国际秩序也随之瓦解了。

在建国后,契丹便成为渤海在东北地区最大的竞争者,渤海国常年在扶余府(今吉林农安, 一说在吉林公主岭附近)一带“屯劲兵,扞契丹”,两家一直摩擦不断。不过,长期以来,契丹一直未能实现内部统一,加之唐朝的存在,渤、契之争总是渤海占优。而随着唐朝灭亡,捆绑在契丹身上的枷锁解除,契丹终于强势崛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各部以后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阿保机雄才大略,不但统合草原诸部,而且大量收留因河北战乱逃难的汉人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

有汉人为其谋划,阿保机便不满足于统一契丹各部,还要统一东北,进而问鼎中原。

十世纪初, 东北的政治格局是渤海占据东北东部、室韦占据西北部和北部, 契丹占据西南部。契丹要入主中原,必要先统一东北,也就必须灭掉渤海和室韦。在契丹虎视眈眈的同时,渤海国上层社会崇尚儒化,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晋身为士大夫被认为是惟一正途,逐渐养成了怯懦和贪安逸的习气。而民间也不再以武勇为荣,早期渤海人“三人渤海当一虎”的尚武风气也逐渐消磨殆尽。

同时,渤海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此时也开始发酵。渤海国五京附近地区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然而其新征服的地区仍较落后,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这尤以“海北诸部”为代表, 他们依然止于“缠鱼皮, 逐水草”的程度。

他们和中央政权的行政隶属关系比较松散无力,加之边远地区之间交通不便,往来甚少,导致了渤海国社会以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杂相呈现的状况出现,使渤海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综合经济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渤海货币的实物证据。

渤海国没有发行货币。这与其繁荣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是不相称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渤海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还没有发展到必须使用货币的程度。这种不平衡导致渤海国在面临危机时难以调动全国力量来应对,当中心地带受到打击时,边缘地区势必分崩离析。

公元915年,契丹占领了渤海国的辽东半岛。辽东地区是渤海国重要的人力和财赋区。失去辽东, 就等于失去了一条臂膀,以后渤海与契丹的争斗中更居劣势。面对契丹日益强大和不断侵扰,渤海国感到独力难支,于是其第十五代王也是末代王大諲撰时期,也就是公元907年至926 年,先后5次派人朝后梁,,5次派人朝后唐,以期赢得中原王朝的支持。

但无论是后梁还是后唐都不过时四分五裂中的短命王朝,莫说支持渤海,连自身都是朝不保夕,根本无力承担恢复东亚政治秩序的重任。

在得不到中原王朝支持与帮助的情况下, 渤海又寄希望于日本,仅在渤海末期就先后6次通使日本。但由于远隔大海,日本又国力孱弱,不足以渡海来援。

无奈之下,渤海甚至想到联合一直不睦的新罗来对抗契丹,而这时的朝鲜半岛出现三国对峙局面,新罗****、高丽、后百济三国间斗争激烈, 哪有余力援助渤海。而新罗因为与渤海有宿怨,不但不与渤海结盟,反而倒向契丹,出兵帮助契丹围攻渤海。

这样, 在当时周邻中, 渤海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被辽所灭

公元926 年,在降服了室韦诸部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向渤海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是年1月30日,阿保机亲自挂帅, 率皇太子耶律倍、皇子大元帅耶律德光 , 将军阿古只、耶律斜涅赤等, 召集依附于契丹的奚、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部族和国家的军队, 东征渤海。

2月14日,契丹大军抵达商岭,并连夜包围了渤海扶余府。三天后,扶余府被契丹大军攻陷,挺进渤海首都上京龙泉府的大门被打开了。

面对兵临城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大諲撰也在抵抗派军民压力下“由降复叛”,契丹军为此发动强大攻势,攻破上京,大湮譔被迫再次请罪于阿保机马前,阿保机令兵卒将大湮譔及其族属押解出城。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顺。

至此,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历经十五王229 年后灭亡了。从契丹围攻扶余府起至攻破上京,前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电影《无影剑》(2005)

渤海遗风

为安抚渤海遗民,阿保机宣布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东方的契丹国之意),改上京龙泉府为天福城。阿保机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国政。

渤海亡国不过数月,耶律阿保机病故。在他死后,其皇后述律平决定废长立幼,不拥立太子耶律倍,而要扶立次子耶律德光。被封为人皇王,主政东丹国政的耶律倍从而陷入极为凶险的境地,先是被软禁,后又不得不逃亡后唐。

东丹国南迁

耶律倍的倒台给渤海人带来了巨大灾难,由耶律阿保机、耶律倍父子定下的怀柔渤海遗民的政策被废除,述律后与耶律德光惧怕耶律倍利用渤海故地夺位,于是在公元928年下达了将东丹国南迁的诏令。

诏令一下,渤海故地便遭到了灭顶之灾。契丹军队将渤海各城百姓强制迁出,然后将上京龙泉府为首的一百零三座城市放火烧毁。无数宫阙、市井、寺庙、田园尽数化为废墟,渤海国二百多年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

日后,当今人对渤海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到处都有烈火烧焦的砖、瓦、泥土和石材,一些砖瓦被烈火烧结在一起,有的大石块甚至被烧得碎裂残断,可想而知当时大火的惨烈。

按照契丹的迁移规划,渤海人在上京人户,从牡丹江流域迁到辽阳地区,将中京显德府诸州县人户从海兰江流域迁到辽宁北镇、熊岳一带,将东京龙原府州县人户从珲春境内迁至今辽宁凤城,将南京南海府各州县人户迁至辽宁海城,将东平府各州县人户迁至辽宁新民一带,将铁利、定理府民户迁至今沈阳一带,将渤海铜山人户迁至今开原一带。这场大迁移,涉及渤海人户九万四千余户,近五十余万人。

也有很多渤海人,不想成为契丹的奴隶,纷纷逃亡朝鲜半岛,先后有十数万人。他们受到后来统一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的善待,其中一些大族还成为高丽王朝的世家大族。

在契丹人的暴行之下,渤海人深为痛悔,一些有志之士重新焕发了祖先的桀骜性格,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复国斗争,即所谓“东京诸州盗贼蜂起,渤海、汉儿群聚,契丹不能制”。

渤海灭亡后,一些渤海遗族在牡丹江下游以东地区建立了“****定安国”,顽强的抵抗着契丹。这个政权一直到公元991年才被契丹所灭,前后坚持了65年之久。而即使在渤海亡国103年后,渤海的反抗仍在持续。渤海遗族的起义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

黑水靺鞨女真人灭辽

渤海人是靺鞨七部中粟末部,渤海国强盛时,归并了其他五部,只有最北部的黑水部始终保持独立。后来黑水部也被契丹征服,但黑水靺鞨后来衍生为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将雄踞北中国二百余年的辽帝国灭亡,建立了金帝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渤海国,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建国,止于五代十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