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

公冶长篇第五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者。”有人说:“申枨是。”孔子说:“申枨是欲望重,哪里是刚?”

【注释】

“枨”,音“成”。姓申,名枨,字周,孔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精通六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欲”,心所贪爱为欲。此处意指“欲望重”。

“刚”,强也,坚也,劲也。“刚”是仁德诸端之一,可不译。

【评析】

“刚”乃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精神。“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切毁誉利害,俱无以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有赖“刚”德以成之。

但本章是说欲重不得为刚,而非谓无欲是刚。因为“无欲”对于世间凡夫而言,是很难做得到的。

《礼记·礼运篇》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生存与繁衍的欲望,是生命的内在密码和与生俱来的本能,并由此衍生出了逃离死亡与贫苦的欲望。可见儒家并不否认“欲望”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入世的儒家正是要提供一种思想,使人们在“有欲”的情况下,仍可以具有“刚”德。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说得很明白,人心都是欲生恶死,但是贤者有“甚于生者”之“所欲”——义也,有“甚于死者”之“所恶”——不义也,这使得贤者可以不苟生、不避死,此即“刚”也。如冒死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的齐太史以及闻讯负简驰援的南史,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等。

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则其人为了苟生、避死,便可无所不为,此即“欲”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好仁者”重义轻欲。“好仁”,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可以不苟生;“恶不仁”,即“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可以不避死。“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针对孔子时代的为政者而言,本章的“吾未见刚者”亦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5.11:欲重于义焉得刚,义尚于欲方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