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全局思维的人有多难副标题「闲的时候心慌,忙的时候安心,证明你在瞎忙」

公元200年,袁绍聚集了10万精兵,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

曹操要听取将士的意见。谋士荀彧说:“袁军虽兵多,但军法不严,不和袁绍硬打硬拼,而是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打法。

    袁绍不听沮授劝告,继续进军,赶到官渡,才扎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袁绍军团内部矛盾日益激烈突出,文臣武将相互内斗,尤其以郭图,田丰,许攸等文臣之间的斗争激烈。曹操却是内部一心。

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

    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

    后来许攸来投奔曹操,”许攸说:“情况危急,特地来给您捎个信。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乌巢的粮草全部烧光,最后不出三天袁绍败北。

    没有全局思维,就没人会想到去上游看看。而这还不算部门之间横向的利益竞争。出了事情再反应,那是非常被动的。前置思维会带给你强烈的自主感,你会觉得自己正在掌控系统

由此观之,有前置思维的人,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人,你们说我多管闲事,我偏要管。许攸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比如:从前有两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个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刚救完一个,又漂来一个溺水的孩子,他们就赶紧再救这个……结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飘来。于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人说,我不在这里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怎么回事。

    在下游解决问题,你只是被动地做出反应,是治标不治本。你得去上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才行。

    我们把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思路称为“上游思维”。反过来说,如果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你再手忙脚乱地去补救,那就是“下游思维”。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两种人更像是在下游解决问题的人 —— 鲁迅说“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我看后面这两种人更像是有上游思维。

    前置和滞后的差别在于发现问题和为问题负责。

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也不是你应当做的事情,它不紧急但很重要,所以你主动要求去做,这才叫上游思维。每个业绩指标不同的部门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只要全力以赴好好完成分内的任务就行了。

    但坏处在于大家都变得近视了,只专注于自己部门的事,没有全局思维。

    什么是全局观。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规律作用着,以一种叫做“系统”的方式存在着。其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一种无形的动态平衡,就叫做“全局观”。

学习“系统论”,就是学习用关联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看问题

关联性是说,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整体性是说,很多事物和要素,加上若干相互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系统。系统内部在用你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方式精密运作着。

    全局思维这么好,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天到晚忙忙活活,甚至是疲于奔命,都是在做下游的事情呢?因为跟下游相比,上游思维有三个不利之处。

第一,下游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上游的问题不容易被看出来。

第二,下游问题的责任非常明确,该是谁的事儿一清二楚;而上游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人。

第三,下游的问题都比较紧急,不解决不行;而上游的问题常常是“重要而不紧急”的。

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上游思维恰恰要求你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但是,但是

滞后效应,让这个世界扑朔迷离,滞后效应,并不是“慢半拍”,而是系统里的飞轮卡壳了。

要警惕由“滞后效应”引起的“剧烈震荡”

有一家日用杂货公司生产一件产品需要45分钟,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上需要150天。也就是说,制造商的生产计划,经过“制造商等链条到消费者”这条长链,要滞后150天,才能得到市场反馈。

市场作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反馈后,制造商就算立刻增产或者减产,也要150天后,长链才能触达消费者。150天后的需求早已变化。所以,整个供应链一会儿积压库存,一会儿供不应求,剧烈震荡。

当你拥有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你就拥有了真正的全局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全局思维的人有多难副标题「闲的时候心慌,忙的时候安心,证明你在瞎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