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54]“范睢全身而退”——识时务者为俊杰

图片发自App

“范睢全身而退”——识时务者为俊杰

【原文】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

河东守王稽坐(犯法)与诸侯通(私自相通),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应侯日以不怿(怿:音,义,不高兴)。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原因)。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背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译文]

河东郡守王稽因与诸侯私通而被判斩刑弃市,应侯范睢为此整天闷闷不乐。秦昭王上朝时不住叹气,范睢问他原因,秦昭王道:“现在武安君白起已死,郑安平、王稽等又都背叛,国内缺乏良将,国外却有许多敌国,我是因此而忧虑!”范睢感到恐惧,却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点评]
昭襄王这话似乎话里有话,武安君白起的死,范睢是起了作用的。而背叛秦的王稽是当年带范睢入秦的人,郑安平又是帮助范睢入秦,并且被范睢举荐的人。这两个人既帮助了范睢,又被范睢帮助过,现在都背叛了秦,而这话又说给了范睢,纵使他是个巧舌如簧的机谋之士,又怎样应变呢?

【原文】

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扬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他,指蔡泽)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礼又倨(倨傲无礼)。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让我听听你的高见)。”

[译文]

燕国人蔡泽听说此事后西向入秦,先派人对范睢扬言道:“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之士,一旦他见到秦王,必定会让您感到为难,进而夺取您的位置。”范睢大怒,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时傲慢无礼,令范睢大为不快,因而斥责他道:“你扬言要取代我丞相之位,我想听听你的说法。”

【原文】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见识太迟了)!夫四时之序(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为之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完成后就该退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文种),何足愿与(结局好吗)?”

应侯谬曰:“何为不可(为什么不好呢)?!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

[译文]

蔡泽道:“唉,您看待问题怎么会这么后知后觉啊!四季按照次序轮转,完成功能后就会被替代。您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的下场吗?您愿意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吗?”

范睢假意道:“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三个人,真可谓是极致的义,绝对的忠。君子如能杀身以成就忠义的美名,则死而无憾。”

【原文】

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希望)于成全(成就功绩、保全自身)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名成身死),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名辱身全),下也。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遂了心愿)。闳夭(音:红腰,西周开国功臣,西伯昌的'四友'之一。)、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岂不更好)

应侯曰:“善。”

[译文]

蔡泽道:“人要建功立业,有谁是不盼望能够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呢?功名和身体都能保全,这是上等的愿望;功名可以为后人效法而身体却要死亡,这就次一等了;功名蒙受羞辱而身体得以苟全,这属于最下等。商鞅、吴起、文种,这三位作为臣子竭尽忠义帮助君主建立功名,这是令人仰慕的。但是闳夭、周公,这两位难道不也是既忠且圣吗?从君臣关系来看,那三位固然是令人仰慕,可又如何能比得上闳夭、周公呢?”

范睢道:“有道理。”

【原文】

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指的是秦昭襄王)惇厚旧故(笃念旧情),不倍(背弃)功臣,孰与孝公(秦孝公)、楚王(楚悼王)、越王(勾践)?”

曰:“未知何如。”

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

曰:“不若。”

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灾祸)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仇人须贾、魏齐被清除;抱负也实现了,荣华富贵也得到了),意欲至矣而无变计(未雨绸缪,早做打算),窃为君危之。”

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王新悦蔡泽计画(谋划),遂以为相国,泽为相数月,免(被免职)。

[译文]

蔡泽道:“那么,您的君主在笃念旧情、不背弃功臣这点上,与秦孝公、楚悼王和越王勾践相比如何?”

范睢道:“我也不知道。”

蔡泽道:“那么您与那三位相比,谁的功绩更大呢?”

范睢道:“我不如他们。”

蔡泽道:“这样的话,如果您还不引退,将来遭遇的祸患恐怕比那三位都还要严重。俗话说:‘太阳升到中天后就要偏移,月亮圆满后就会亏缺。’进退伸缩,随着时势而变化,这就是圣人之道。现在您仇也报了,恩也报了,心愿已经完全达成,却还不做变化的打算,我私下里真为您感到担忧!”

范睢遂将蔡泽奉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秦昭王。秦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十分喜悦,尊他为客卿。范睢进而以生病为借口辞职,秦昭王正欣赏蔡泽的计策,便任命他为丞相。蔡泽担任宰相几个月后,也被免职。

[点评]

秦昭王在范睢的辅佐下,从宣太后和魏冉手中夺回朝廷政权,之后文有范睢,武有白起,使得秦国势力日益壮大,在长平之战后达到其生涯的顶峰。可惜的是,秦昭王没有在长平之战后移师伐韩,而是仍然将主攻目标定在伐赵上,使得范睢为秦昭王定下的、以伐韩为最优先的大战略遭到偏移,遂导致日后遭到一系列挫折。首先是秦昭王与白起在伐赵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结果导致由王龁、王陵率领的秦军屡战不胜,拒不从命的白起犯忌被杀。白起之死,使得本来就士气低迷的秦军更加崩溃,最终被魏无忌率领的魏军击败。在邯郸之战中,由范睢保举的郑安平率两万秦军降赵,使得范睢遭受牵连。两年后,又一位由范睢保举的王稽与诸侯私通,再次使得范睢遭受牵连,并最终不得不罢相辞官。郑安平和王稽本是范睢的死党,但二人却未必具有军事长才。当白起挂帅之时,秦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郑安平和王稽也连带着顺风顺水。可是白起死后,二人在军事上的弱点就完全被暴露出来了。范睢与白起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白起的存在,虽然瓜分了范睢在朝政上的势力,却也支撑着范睢的谋略能够施展。白起之死,固然是使得范睢一度能够独掌朝政,可惜他手下没有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遂导致自己原有的相位也无法保全。至于秦昭王,在长平之战后接连失去白起和范睢这两条臂膀,之后虽然又继续当了四五年的秦王,可惜也没能再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在平淡中度过了暮年。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只能由他的儿子秦始皇来完成。

由此可见,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往往是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当竞合关系中的某一方被消灭后,给另一方带来的未必是取代对手而独占组织,反而极有可能追随对手的脚步,相继被时代淘汰。

这里面最大的赢家其实还是范睢。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历来与君主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这也怨不得君主的个人品质,为什么君主不可以共富贵呢?我理解,财富可以很多,不可能一个人就占有全部,但权力只有一份(尤其是有你无我的中国专制社会),既然你可以辅我成功,说明你的能力太大,当然也可以辅他,甚至是辅自。而这怎么“千秋万载”呢?范睢推荐了蔡泽代替自己,趁着昭襄王的对蔡泽“新鲜感”,悄然被“忽略”,富贵身全,对他来讲,绝对上策。比起张仪,还要自己生出那么多的主意,跑到魏国,以求自保,要运气的多。

蔡泽不但说服范睢功成身退,他自己对政治也知深浅。《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又记:“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可见蔡泽深谙进退之道,一旦发现自己的才能和权势不足以高居丞相之位,就立刻让出位置,以换得十多年的平安和富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54]“范睢全身而退”——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