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突变来自哪里?

技术的本质

知识线索

所谓的技术创新,无非是“借用”、“套用”和“挪用”。“借用”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捕获”,“套用”就是用工具箱里现成的工具完成新的任务,“挪用”就是把其它领域的现象和原理拿来借鉴,从而形成新的思路。

知识内容

正在读的书是一位非常特立独行的学者布莱恩·阿瑟写的《技术的本质》。假如你把复杂的技术一层层“拆解”,就会发现所有的新技术其实都是旧有技术的组合。技术就不会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了。

可是,技术不可能只是原有部件的拼装,技术是演化的,是会不断地进步的,那么,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突破性的技术进步,究竟来自哪里呢?

1.对现象的捕捉

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乐高的拼装玩具,那问题就来了,乐高有不同形状的积木,技术的“积木”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阿瑟教授告诉我们,技术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获。我们举个例子吧。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摩擦能生热,热到一定程度会着火,于是,就利用这种原理找到了钻木取火的办法,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其起源就是对摩擦生热这种自然现象的捕获。原始人看到剥落的燧石中,有尖锐的石片,可以方便地切割动物的肉和皮毛,就发明了石刀、石斧。热衷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人们反复尝试,居然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很多化学中的诀窍。这都属于对自然现象的捕获。

当然,这都是比较原始的技术。现在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难道还是对“现象”的捕获?当然如此。直到20世纪初期以前,大部分技术发明都不需要科学的帮助。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当时英国的科学研究不如法国发达,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甚至包括蒸汽机改良这样的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都是出自熟练技工之手,没有科学家什么事儿。直到近代,技术发明才不得不大量从科学那里“借贷”,比如属于量子效应的核磁共振、隧道效应或受激效应,都是从科学理论中搬过来的。

从本质上来说,即使是这些更加精密的技术,其本质也是对某种“现象”的捕捉和编码。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应用。挂在绳子上的物体会按照固定的频率摆动,这是一种现象,当技术人员“捕获”这种现象之后,他们会按照同样的原理做出了钟摆,发明了时钟。高频无线信号遇到金属,会出现干扰和回声,这是一种现象。技术人员“捕获”了这种现象,通过发送信号然后接收回声来探察飞行物,这就发明了雷达。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种现象:当一辆救护车开着响笛,迎面朝你驶过来的时候,你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大,但救护车开远之后,声音又越来越小。这是一种现象。科学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种原理,即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说,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长变得较短,频率更高,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波长变得较长,频率更低。多普勒效应意味着科技人员已经“捕获”了这种现象,于是,他们会利用这一“现象”测量汽车超速。

在“捕获”自然现象的时候,我们还能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现象并不是东一块、西一块地散乱分布的,现象有点像矿石,是会集中在一起,形成“矿层”或“矿脉”的。我们讲到的钻木取火,那好比是露天的煤矿,拨开覆土,就能直接开采。但有的现象埋得更深,需要测量、勘探、挖掘、加工。幸运的话,如果你找到一个“富矿”,很多伴生的矿石都会被一起开发出来。一旦一个现象家族被发现,就会有一连串的技术尾随而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的发现。在1750至1875年间,主要的电现象,例如静电现象、电蚀作用、由电场和磁场导致的电流偏转、感应现象、电磁辐射,以及辉光放电现象都被发现了。

“捕获”现象需要一定的运气。很多时候,重大的现象反而是偶然间发现的。比如X射线,就是科学家伦琴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旁边有块覆盖着氰亚铂酸钡的纸板微微地泛有红光,这才引起了他的注意。再比如,发现DNA结构的两位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最开始关心的问题只是想弄明白DNA的物理结构,没想到意外地又发现了DNA碱基配对互补的现象(即碱基A和T匹配,C和G匹配),这就是本来想打兔子,顺便又采到了草药。

总结一下,正如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元一样,我们可以把“现象”称为技术的“基因”。换言之,什么是技术的本质?技术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programming)。

2.组合创新

技术为什么会不断地进步呢?这是因为,已经被“捕获”的现象越来越多,于是,工程师们的工具箱里更加琳琅满目,装满了他们已经学会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构成了工程师们的“域”,也就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就能理解技术人员天天都在干什么。大部分技术工作都是“日常标准工程”,即按照已经有的技术模板,不断“复制”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新版本。技术人员应用科学思想就像政客们使用已故的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一样,他们日复一日地使用这些思想,但对其起源的细节却知之甚少。无非是照章办事、比葫芦画瓢而已,最多是在应用于不同问题的时候,会有些小小的改动。但是,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变革,积少成多,这些不起眼的创新最后能导致巨大的变化。正如牛顿爵士所说的,顿悟来自于“连续不断的思考”。

当然,这不是否认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重大的技术突破并非来自天才观点的横空出世。大部分技术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对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或是从其它的“域”里寻找新的工具。技术创新中应用的原理大多来自于已有的其它设备、方法,其它领域的理论,发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借鉴。正如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就是新的组合。创新就是“混搭”,是把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一种出其不意的组合重新展示给人们。所有的素材其实都在你的手边,而创新就是大胆地跨界、大胆地模仿: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也不靠专家院士。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技术创新,无非是“借用”、“套用”和“挪用”。“借用”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捕获”,“套用”就是用工具箱里现成的工具完成新的任务,“挪用”就是把其它领域的现象和原理拿来借鉴,从而形成新的思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突变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