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功原因分析

任正非说:世界是变化的,永远没有精致完美。

不追求精致、完美,是刘邦成功的秘诀。

一、不追求精致、完美,就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刘邦起兵沛县时,沛县父老杀掉了沛县令,需要推选一位能胜任的人当县令,当时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于是极力地推让刘邦。

萧何、曹参极力地推让刘邦当沛县县令,而不是自荐。形势所趋可以起事,成了,可以分一杯羹;不成,因为不是领头羊,就会避免杀身之祸,可谓考虑问题周全。这份周全的考虑也让他们丧失了做王的机会。

在风云变幻的形势下,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要有胆识,敢担当,不计后果地勇于付出,勇于向前,而不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刘邦不追求精致、完美,抓住机会,最终胜出。

二、不追求精致完美,保持了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前行、永不停歇,永远处于冲锋的状态。

任正非说:胜负无定数,敢搏成七分。

有位名人说:老粗出人物。

正因为是“老粗”,才不敢陷入自骄自傲中,在不断前行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刘邦与项羽订立条约,在鸿沟划界,项羽已经东退,刘邦也想到长安休息。

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进攻。刘邦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前行。

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是假的……

正因为是“老粗”,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他不会刚愎自用,而能够海纳百川,从谏如流。

而追求精致、完美就是停在一个层面上,埋头雕琢、修饰,寻找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方法。

墨子善于“守”,形成了一套规则、方法,这套规则、方法,在变化的时代是不适宜的,是阻碍进步与发展的。

三、不追求精致、完美,有全局的思维。

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对决,每次都大败而逃,然而刘邦在正面战场上的失败,让韩信有机会开辟了第二战场,在空间上进行战略合围,一点点挤压项羽的生存空间。

用局部的失败,赢得全局的胜利。

当刘邦在鸿门宴中抽身而逃时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追求精致、完美,就会陷入螺丝壳中,只有局部而难有全局,就如同“因一穗未熟的青麦,而枯萎了整片麦田”。

壁虎、蜥蜴断尾求生就是不追求局部的完美、精致的全局观。

四、选拔人才,不追求精致完美

陈平,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之一,被人推荐来到刘邦麾下,刘邦的大将周勃说陈平,有道德问题:居家时盗其嫂;有忠诚问题: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有贪污问题:受诸侯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但刘邦依然重用陈平,因为刘邦知道,打天下之时,要的是军事才能,不必苛求一个人才、德的完美,只要能力为时势所用。

后来刘邦困守荥阳一年多,陈平建议采用“离间计”,使项羽的谋士范增忧愤而死;又献“金蝉脱壳”计,让纪信假扮刘邦,让真刘邦逃脱。

在当今和平社会,我们重视“德”的完善,但在选拔人才时,不追求精致、完美依然有它的价值。

钱钟书虽然数学为零分,清华慧眼识珠。蒋方舟凭写作才华,被清华降分录取。不追求精致、完美,让更多杰出人才早露锋芒。

不追求精致完美,让我们更宽容地对待身边人,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追求精致、完美是一种大格局、大视野。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成功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