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支教的日子里23

            教育需要执着的坚守(2)

        今天下午,王老师在给三年级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细节,也正是这两个细节,又一次引起了他对教育的思考。

        第一个细节是学生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第二个细节是学生课堂上做笔记。

        他今天的上课内容是“安全记心上”。在上课过程中,他在课件上设计了几道练习巩固题,其中一道是“说说下列图中那些行为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在这几幅图中,其中两幅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幅上面是几个小学生在马路上踢足球,其中一个孩子正朝着足球飞去的方向跑,而迎面是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卡车司机在驾驶室里睁着圆圆的眼睛,张着大大的嘴巴,车后是刹车引起的层层土雾;第二幅图是一名小学生正在翻越城市马路中间的隔栏,而隔栏两边的马路上是来往穿梭的车辆。

        王老师首先是指名学生判断图中学生的行为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倒非常简单,指到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不对”。但接下来的表现就有些卡克了,王老师接着问:“图中的小学生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说他们的这种行为不正确?”看着全班没有举手的情况,王老师提示说:“我们可以分两步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说清楚小学生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然后再说这样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但举手的学生仍然非常少。显然,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敢回答这个问题,都担心说不好。在王老师的鼓励下,第一幅图总算是有几个小朋友回答得差不多,而第二幅图的回答却让人忍俊不禁。

“他在爬墙”,一名学生笑着回答。

“他爬的是墙吗?”王老师也笑着继续问。

“不是”,学生有点不好意思。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王老师还是笑着问。

      “他在翻墙”,学生换一个词,这是个非常好的转折。

      “翻这个词,你用得真好,你再看看,他翻的是墙吗?”,王老师及时表扬学生的回答,他继续追问,他想让这个学生把这个问题回答完整。

        “不是”,这名学生失去了刚才的激情,情绪有些失落,王老师不想让他失去自信。

        “哪他翻越的这叫什么,你见过吗?”,为了让其他学生也能准确的表述,这次王老师在“翻”的后面加上了“越”,变成一个完整的词组“翻越”。

        “不知道”,那名学生摇着头回答。

        王老师对这名学生说,“你回答的已经很好了,先坐下吧”,“有没有知道这叫什么吗?”王老师继续问其他学生,但没有人举手,都在哪里嘀咕“不知道”,王老师只好说:“这是市区马路中间经常用到的,我们暂且把它叫做马路隔栏吧”。

        第二个细节是王老师让学生把课件中的几道练习题抄写到作业本上。其中一名叫马研的女同学引起了他的注意,王老师发现,她每写一个字就看一眼课件,每写一个字就看一眼课件。他为了搞清楚马研同学为什么这么做,便趁着课堂巡视的机会悄悄的站在她的身后观察。王老师发现马研同学是看一个字就抄一个字,有时候一个字还需要看上好几眼。他走到马研同学的前面低声说:“马研同学,你这样抄写会很慢的,你可以看完一整句话再抄,也可以看半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再抄”。马研同学点了点头,她试着看句子抄,但她明显是记不住整句,她看上一眼只能写上一个词语或一个字,其中还把“交通事故”写成了“交童事古”。看来这是一名差生,王老师及时提醒她,“马研,交通事故你抄错了,你看看,把它改正过来”,她抬起头,木讷的瞅着王老师,王老师只好再说:“马研,你把交通事故抄错了,把它改正过来”。她放下手中的笔,开始慢慢的在书包中翻找起来,那动作比“老太太还老太太”,其实,这都是差生正常行为,老师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可能她是在找纠错笔吧,前面一名男孩子见马研这样,很快把自己的纠错笔给了她,只见马研同学开始在错字上涂写,然后改正……

        其实,今天课堂上的这两个细节也是王老师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也是让他颇为烦心的。说烦心,一方面是王老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还没有总结出“特效”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这些现象严重制约课堂效率,更甚于严重影响学科教学成绩,而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差生的转化所需要的时间和付出,往往与提升他们学习成绩的比例太不协调。在成绩考核优先的指挥棒下,大家都很少有时间去保证这做些差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必需的、必要的耐心,基本都是在寻找一种“立杆见影”的、能快速提高教学成绩的所谓捷径,哪有时间专门去搞这些差生的教育研究和不成比例的太多付出呢?

        在王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像这样的学生见得实在太多了,他也曾不至一次对班里的个别差生,尤其是太差的学生,抓到最后不得不把他们边缘化。他无法做到“超越教育的功利性”,更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到“让每个孩子将来都有充满人性的、温馨的回忆”去研究,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拿着工资认认真真教学甚至做学校管理的大众化老师。

      写着,写着,王老师又想今天早上他看到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位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每天课前要进行雷打不动的3分钟演讲,每天都要进行规定内容和量的阅读与写作,每月都要举行名著阅读的交流讨论,虽然从学生表面看,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比以前大有提升,但在九年级前两天的语文月考中,成绩却落在其他班的后面。这位老师在文章中对比了他和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他说,别的老师为了提升成绩,语文教材中哪篇课文是背诵的,哪首诗是默写的,那些文言文的注释必须是记会的,那就盯住让学生过关,而且还经常性的做题,搞小检测,结果人家的成绩高,而且远远高于自己。他在反思中写道:从理论看,自己确实就是在做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但这样做,毕竟没有解决眼前的考试成绩问题。于是,他在文章中谈了自己的一些苦恼和彷徨,他矛盾的怀疑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语文教学方法坚持下去……

        (今天写得有点晚了,明天继续……)

        2019年10月21日星期一(晚12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支教的日子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