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学书路

我从拿起毛笔开始,大约也有二十来年了。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研习书法之路,虽谈不上什么成绩,但一路走来,也算得上披荆斩棘、倍尝酸甜苦辣了。弯路不少、失误不少,收获也不少。特别是对书法的认识,不断在“陷入误区—冲出误区”中提升着。现简要谈谈二十来年,自己书法研习的心路历程及对书法认识的系列变化,望对书道同仁有所裨益,不当之处,切望明察。

曾几何时,记得孩童时小学里就有写字描红课,我甚为喜欢,跟大家不同的是,一到四年级我都是用左手写字,直到四年级,班主任小戒尺的严格管控下,才得以改用右手写字,现在心里还感谢那位班主任。来自农家子弟,喜欢写字,但条件却不太允许,只买了司马炎和庞中华的字帖练钢笔字。当初读书还行,老能拿到奖学金,虽钱不多,但也是开学的一笔小收入,拿来买了英雄钢笔和皇冠墨汁,有时也买硬笔字帖(在小乡镇没有毛笔字帖),开心之至。直到上县城读高中,才从新华书店买到一本《田英章书法章程》,甚是欢喜,但当时高中生活还是以学业为重,上大学、上军校是我的既定目标,写书法之事只好埋藏心底。

高考发挥失利,军校梦被打破,记得当时几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未进食,自认为辜负了父母多年来含辛茹苦的供学。反思之余,暗暗下定决心,当兵考军校去!通过层层选拔,乘上了去河南洛阳的火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的一名战士。新兵连训练很苦,很累,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未曾改变。新兵连里出板报,常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跟漂亮的粉笔字不无关系。这样一来,不断激发自己学书的热情,下连后,被分配到警勤连,天天三班岗(一班为2小时),执勤是我们哨兵的日常工作,公差勤务也是家常便饭。为了组织上允许去考军校,我积极作为,勤恳工作。第二年,军考复习成为我军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俱乐部加班复习至十二点为常态,晚上还有夜岗,偶尔看看书法字帖。破釜沉舟,已无退路,当时头发都白了不少。记得当时还有个别战友泼凉水,发出“能考上吗”“写得行不行”的疑问,甚至还有不合群之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不忘初心,排除万难,我最终搭上军校的末班车,被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军校学员。来到海滨之城—天津,这里孕育了很多文化名人,如华世奎(书法家)、李叔同(书法家)、查为仁(诗人)、梅成栋(诗人)、刘奎龄(画家)、马千里(教育家)、刘凤鸣(民间艺术家)………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军校大一大二是基础课,学习任务很重,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偷闲练书法。大二下学期,学院组织文化艺术节,我试着写了书法作品投稿,当交到学员队干手中,队长委婉讲了些许不足,让去找一位叫赵桂中的教授,可以指点一二。我诚惶诚恐来到教研室,见到了赵桂中教授,中等身材,但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了几点之后,让去调整作品,打造作品,最终作品获得艺术节书法类二等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从此书法之路,才算是真正开始。后来跟赵老师接触多了,才发现赵老师当时已经是“天津书法十杰”,中书协“德艺双馨书家”,是全国很有名气的魏碑高手,著名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的弟子。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每次看作品都只说两至三点,不多说,更强调针对性训练,防止“猴子掰玉米”,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毕业之时,老师让我们师兄弟们,创作出一批书法作品,挂在每栋学员宿舍楼俱乐部、学习室、走廊、楼道,以增强文化氛围,至今还是很自豪的。

毕业分配到政治、文化中心名城北京,这里人才济济,尤其是书画名家云集。兴奋之余,对自己的书法人生也做了长期和短期的规划: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照顾家庭,发展特长,服务社会。繁忙的公务,家人的寄托,美好的梦想,需从中取最大公约数。相继结识了张继、周剑初、龙开胜等先生,他们在当今书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一等一的高手,曾经在各类国展中成为获奖专业户,书法理论和创作上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我虚心请教,励志在众位先生的带领下,在书法的道路上有所建树。书法学习,很枯燥,但很有趣;很费时,但很愉悦;很苦恼,但很通达……。寻名师,访书友,尚经典,重交流,促比赛是书艺学习的不二法门。跟名师们一起,亦师亦友,好不欢快,他们不但是书法的明白人,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心传口述,书法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先生们这都能寻找到答案。经过清华美院、全军书法创作班的深造研修,系统学习了中国书法史,书法各体的特征,书法美学等理论知识,书法创作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周剑初先生提出“崇尚经典、注重形式、五体兼习、德艺双修”为追求书艺的目标,也是锐意进取、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我坚持以传统碑帖为基,全面涉猎真、草、隶、篆诸体,上至甲骨文、下至明清及近人墨迹无不喜爱。对传统书法研习中,对隶书用心最专,用功最勤。心仪汉碑,同时又痴迷于汉代众多竹木简牍。好秦诏版,喜它的方圆结合,随行而作;爱章草,喜它的笔断意连,字字独立,高古率意;喜小楷,宽博灵动,朴拙趣味。………

经过多年的书艺研习,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艺术当贵有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坚持临帖为终生必备功课。书法碑帖流传至今,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经典。临帖像淘金一样,淘一点为我所用必有收获。写各类书体必须临,而且应当溯本求源。古人书帖是经过历代高人鉴别、体认、比较而传世的妙品。梁谳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不悟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因此,只有不断、广泛地临习古人书帖,才能增学长见,才能打牢书艺基础,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而且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有涵养作用的文化。这种涵养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渊薮。艺术既可触类旁通,又需互相滋养,就书法学书法显然不能成为优秀的书家。书家需要综合的艺术修养,需要具备相关方面的艺术本领,何况艺术又是需要互相学习、借鉴和滋养的。公孙娘舞剑对学书人的豁然开朗,琵琶女的弹奏对诗人的凄然感受。确实节奏、韵律、布白、倚让……都是书法家需把握的美学原则。因此,书家在下足书法功夫的基础上,对诗歌、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也要涉猎,最好精通一二项。历史上从来没有孤立和专业的书法家。

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国粹。就书法而言,中、小学已经开设书法课,城市里涌现大量的书法培训班,社会组织有各级书协,大学里也增设了书法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各级各类的书法展览,也是你方办毕我登场,热闹非凡。这种局面固然可嘉可勉,但毕竟是拾古人的牙慧。作为继承传统的一门艺术,应不断努力;作为咱们中国人的文化修养,亦应大力提倡。

“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回顾过去,我们历经磨砺;立足当前,我们奋发有为;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我们青年书家,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奋进,锐意进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将托起中国书法的明天。

2020年1月7月日记于京北朝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忘初心学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