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中毕业后,不知道班级里的谁,心血来潮创了一个微信班级群。然而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死群,大家基本都在为大学的欢愉奔走。
一晃四年过去,同学大多都已经实习或者参加工作。微信群也开始有了动静,从最早发一些学生会的投票到学校作业问卷调查到支付宝领红包,现在也有固定几个人聊天了。
我一看,都是以前班级后排大个子本来就串班混校很活络的那几个人。聊天的内容无非喝酒工作,于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手动按键,消息显示不提醒。
直到前几天,团支书找我要联系方式,说准备做个通讯录。
我说:“什么?”她说:“看群里。”
还不等我刷完那几百条信息,就有还保持联系的高中小伙伴问我:“你同学会去不去?”我猜了大概是比较活络的几个男生,怼着班长搞了一次同学会。那个通讯录也应该是衍生品。
我说:“去就去呗,也没差吧。和以前差不多,反正就最前寒暄下,然后就会各自成圈聊天了。”
我发了现在的手机号码给团支书。团支书说还有大学学校,专业,家庭住址。
我问:“为啥还要大学学校,还有专业??没必要这么细吧。”团支书回:“哈哈,我强迫症,就大家相互了解下。”
强迫别人的强迫症我也是第一次遇见。后来的话我就没再多说,只是发觉到了一些人高高在上准备俯视的姿态。
同学会的目的难道不是加强久违同学之间的联系,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对方情况可以在会中私下了解,强制的填大学信息以及家庭住址情况,仿佛就是要在一张纸上立高下,从成绩到经济水平生活状况都给你排个名。
高中的小伙伴和我打趣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自行把有多少存款,有无房车都填下。”。
02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例子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意思就是说,嬴政和燕丹都因为经历过朝夕不保的质子生活,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自从嬴政成为了秦王之后,却失去了初心,并没有善待燕丹。燕丹受到屈辱后毅然决然的逃出秦国。
这段话之后的故事是燕丹开始不惜代价结交死士谋刺嬴政,然而结局是是李信为嬴政献上燕丹的首级。我在想当嬴政看到少时曾经和自己一起玩乐患难的至交的头颅时,内心有什么感慨?
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也不过如此,好过曾经至交现今反目成仇。有时候想想会很唏嘘:为什么苦难时候都可以相濡以沫,而功成名就后却生疏得连陌生人都不如。
归根究底,还是利益不合。不是有句很社会的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虽然听着让人心寒,但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如果这句话让人难以接受,可以换一种说法:最稳固的朋友关系都是志同道合且势均力敌。
再好比鲁迅小说中的闰土。少年时候的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对于世间一切有趣的事都能够啧啧道来,鲁迅也成了闰土最忠实的跟屁虫,因为他也喜欢玩。
然而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再次提到了闰土,只是这时的闰土已到中年。鲁迅见到闰土的第一眼就不自觉的打了一个寒噤。因为闰土叫鲁迅“老爷”......规规矩矩,木讷的模样俨然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下人。
这时候鲁迅还能和闰土在一起说什么?尽管他们共同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却实在没有办法能够在成人之后像个大人一样坐下来促膝长谈。他们已经完全是不同的人了。
03
很多人感慨,这就是人性。
我想说:对,这就是人性!然而我们并不能把人性当做一个贬义词或者褒义词去看,它是一个中性词,它仅仅代表一种现象,一种人与人契合的规律,好像磁铁相互吸引,鱼水相益得彰。
再回到最初的关于同学会的话题。我想我最后一定是不会去的了,本来我也是本着可以和旧时同学叙旧的心态,满心憧憬相比大家都成熟可爱不少。但是团支书做通讯录的行为却像利剑硬生生的划破欣喜,她让我知道高中时代就是高中时代,回忆就只能停留在回忆,我们都已经经过高考那个分叉口走向了太多不一样的人生。
现在有的人还身处大学堂,有的人已经步入社会;有的人还在兼职忙考试,有的人已经开始赚钱相亲;有的人不如意羞怯难当,有的人迫不及待炫耀家当。这样已然带着太多不同心态和目的的聚会,真的以前像高中班主任为了演出完美,临时拿了均码的班服让所有人统一服装。
然而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可以有选择。所以我选择把最好都留在回忆,同学会打死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