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几十个国家。本书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乌合之众”是贬义的,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因为什么而形成,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
我会用三个问题来帮大家理解这本书:1、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他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心理有以下共通点:
第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
破坏、同情也是本能,游行队伍中打砸抢烧的现象十分普遍,就是破坏的本能。
面对恐怖袭击或者地震后的赈灾行为,就是同情的本能
第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能会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地形、人群,决定如何跑。
第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都开始跑了,他就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
第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最终也会被拉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个体加入群体,理性能力迅速下滑,这个过程到底怎么发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频率,基于某种恐惧、信念或者目标,加入一个群体后,个体的情绪频率就会同群体的情绪配对,有的人需要调高频率,有的人需要调低频率。
总之所有人需要调到同一频率,最后形成情绪共振,情绪共振下,个人会放弃自己的情绪思考,转而促使自己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
乌合之众不都是与负面事件发生关联,面对落水的孩子,在场的人群纷纷进入一个救人的心智模式,平时比较冷漠人也会受到群体的感染变的很热心。
另外一些重症患者把自己的病情和境遇写成故事,发到网上可以赢得广大网友的问候、捐款,其实这些捐助者也是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
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不是简单聚集的人群,而是具有共同感受、共同观念的一群人,这些人又不像军队士兵、企业员工那样经受过严格的训练,能够统一行动。
在群体中,单个的人可能智商很高,为人很理性,但一旦聚集起来,就变得智力低下,推理能力弱,易受暗示,冲动偏执,容易夸张化等。具有这样特征的一群人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也可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2、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历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由乌合之众参与的社会运动促成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大革命,中国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和学生运动,这些庞大的乌合之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有哪些因素导致他们的出现?
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愿意成为乌合之众一员,有三个直接因素和五个间接因素。还跟领袖的作用息息相关。
首先来看直接因素:
第一,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它们本身定义模糊但极具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某种程度上,这三个词汇都是一种套话,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人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
概念看起来形象伟岸迷人,一定是模糊的,但是很有煽动性。
第二,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很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存在幻觉。置身于在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
第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
间接因素对乌合之众的形成也很关键。
第一、种族
因为勒庞就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在他眼里法国人就是格外冲动,易受蛊惑的一个民族,而隔壁的英国人理性、沉稳不像法国人这样偏执。容易被暗示,同样进行改朝换代,英国人搞出了光荣革命,基本没有死人。法国人攻占了巴士底狱,还把皇帝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第二、传统因素
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气质的。
鲁迅批判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勒庞则批评法国社会传统太冒进、不够理性。
第三、时间
传统、政治制度还有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第四、政治、社会制度
政治与社会制度对于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在论述中,勒庞也会突然羡慕英国人、美国人并顺便责备一下法国、西班牙等拉丁民族,勒庞认为同样都实行了民主制度,美国高度繁荣,而被西班牙殖民过的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却悲惨混乱。
第五、教育
在教育的作用上,勒庞也继续围绕着种族问题进行批判,他认为法国的教育其实是在把受过教育的人变成社会的敌人,所以可以看出在勒庞的眼中,种族是核心因素。其他因素都围绕种族发挥作用。
简单总结一下,在勒庞的分析中,一个人之所以加入一个群体,可以分为直接或间接两方面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他目睹或听闻了事件的爆发,然后被一些说辞或概念给说服了,同时身处在运动浪潮中,他们相信我们这个群体是很有力量的,他和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记忆和经历,促使他加入了群体。
间接因素也不可或缺,只是他们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更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
勒庞说,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所以,领袖在乌合之众的作用和他们对乌合之众的心理影响我们必须要单独来说说。
勒庞把领袖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也就是临时性、暂时性的领袖,比如球迷骚乱中的先锋或者是跳水救人的见义勇为之士,他们只是在做那件事的时候成为领袖。
另一类是拥有更持有意志力的领袖,他们长期占据主要位置,死后的影响可能超过生前。这类领袖我们可以通过媒介经常看到,比如革命领袖、开国元勋、传奇商人以及大思想家。
这两类领袖很好区别,不过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就是临时领袖,而他的后继者朱元璋则属于长期领袖。张无忌虽然功夫深不可测,但性格软弱,一直被周围人推着走,而朱元璋虽然武功平平,但性格坚定,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意志。
领袖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呢?勒庞的答案就是三个词:断言、重复、传染。
第一、断言
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地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前面我们举了的爆炸的例子,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临时的一个领袖要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这个人绝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形就是爆炸。
对于哪些长期占据领袖地位的人,他们的演讲发言则更为坚定,也只有坚定的语气,才能让台下的听众觉得正常、舒适。
勒庞说:“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它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那些套话听起来总是让人振奋人心、精神抖擞。
第二、重复
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一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地震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
拿破仑说:“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拿破仑是鼓动专家,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对重复某个概念的重要性,了然于胸。
第三,传染
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回想一下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导致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原因是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也引起了全国抢口罩的风潮,有一段时间居然一罩难求。
在一个群体中恐惧会让人变的不管不顾,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如果群体内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也就不存在智者了。
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领袖们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威力,这种威力就是名望。说起来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有了名望的领袖继续断言、重复和传染,那么领袖的名望又会继续扩大,而且领袖的名望还会通过舆论、文学和艺术等等进行体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社会对这种领袖的崇拜非常类似于一种宗教精神。
总结一下,领袖分为短期性、临时性领袖和长期性、永久性领袖两类。前一类是在一个特别的场景涌现出来,一旦这个场景消失了,他们就会重新淹没在群众之中。另一类领袖则具备坚定的意志,能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当上领袖,必需遵循六字真言“断言、重复、传染”,领袖必须做一个最终把南墙撞破的人才可以。成功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名望,这将有利于领袖影响力持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