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爸爸说我的一篇关于馒头的论文可能被大大看到了,当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看了赵同学写的如下信息,才发现当年微博上整个过程其实自己也有经历,和深深的体会。

被点名“馒头办”

2019年3月8日上午,一句:“馒头办”没有了吧?让河南代表团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馒头办”是18年前发生在郑州的“馒头大战”闹剧,相比起“馒头办”,近年入选“2017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2018年全国十大农业微博”的郑州“西瓜办”则更为人们所熟悉,两个“花样办”给群众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背后更多折射出的是郑州市“放管服”深层次变化。

一场闹剧的“馒头办”

郑州“馒头办”成立于1998年。当年,郑州市宣布,为加强馒头市场管理,让郑州市民能吃上“放心馒头”,取缔不卫生的馒头小作坊,成立了“郑州市馒头生产销售管理办公室”,同时还在金水、二七、中原、管城、邙山(现惠济区)等5个区分别设立了区“馒头办”。随后,“馒头办”规定,生产馒头的企业必须办理馒头生产许可证:通过郑州市“馒头办”办理,需要交纳1100元的办证费用;通过区“馒头办”办理,需要交纳1600元的办证费用。同时还要求,办证企业须到指定的面粉厂以高于市价的价格购买面粉,面粉厂也需向“馒头办”缴纳一定费用。最终,由于市、区两级“馒头办”的执法权限不明确,演化为一场“馒头大战”。

2001年3月14日下午,郑州市“馒头办”在金水区白庙市场内查获一家没有“市馒头办生产许可证”的馒头厂,正要对其处罚时,金水区“馒头办”赶到,坚持要由区“馒头办”罚款。两级“馒头办”为争夺处罚权,当街对骂。

2001年4月,郑州市政府下发65号文称,根据该市馒头市场经营和销售实际,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撤销郑州市馒头生产管理办公室,并要求各区政府撤销区馒头生产管理办公室。乱象纷呈的市、区两级“馒头办”,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瓜办”风波

郑州周边中牟县、开封等地盛产西瓜,每年的夏季瓜农会把自产的西瓜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拉到郑州市城区销售,给郑州市的交通和卫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为了应对西瓜无序销售对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郑州市政府从2006年起就成立了一个临时的“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郑州市供销社,这就是“西瓜办”。

和往年一样,“西瓜办”在2014年5月28日动员会议后再次启动,刚刚从新郑市副市长调任郑州市供销社主任的刘五一按照惯例出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当时,刘五一就提出使用自媒体为瓜农和市民服务的想法,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于是于当晚20:33在新浪微博注册了@西瓜办。

“西瓜办”注册后发出了第一条微博:“郑州市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请大家关注。”卖萌的名字,求关注的微博,一时间“调侃”、“叫好”、“拍砖”的声音皆有之,这条微博两天内转发9711次,评论4286次,点赞881次。

在“西瓜办”微博上线的最初,从网友跟帖情况看,调侃、质疑与批评类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例如,网友纷纷表示,“南瓜怎么办?东瓜怎么想?”尽管也有网友表示“支持西瓜办”;但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直指“无论‘馒头办’还是‘西瓜办’,都是‘麻烦办’”、“政府手也伸得太长了”;有的则直接发问“你是什么部门,归谁管理,又管理什么?有编制吗?”、“西瓜办服务瓜农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

“@西瓜办”连发三条微博阐述西瓜办的任务和宗旨,称“西瓜办的工作是服务瓜农和服务市民”、“西瓜进城不能乱城”、“以热情化解热点”等,并于当晚及深夜公开与网友展开了一场不间断的互动。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西瓜办的任务、职责、性质等等,并表示“西瓜办很年轻,需要亲们的呵护”,“瓜农需要我们献爱心”,呼吁“请您伸出您的手,拉农民兄弟一把,不要讨价还价,买几颗甜掉牙的大西瓜,让老乡早回家!”。

随后的10多天里,电话、短消息、微博、微信、私信、讨论、对话的文字和语音、电子邮件等,各路采访轰炸般纷至沓来,“西瓜办”反复声明“职责是协调和督促相关责任单位为瓜农和市民服务,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西瓜办’一不收费、二不盖章、三不办证,请大家来监督”。

从后来“@西瓜办”发布的内容来看,该微博主要是解决瓜农卖瓜难和市民买瓜难的问题。扎扎实实的工作让“西瓜办”响当当的站了起来,“西瓜办”不收费、不盖章、只服务。“西瓜办”进行了“瓜农进社区收费的整改”,“瓜农被偷和收到假钱的资助”,“在郑州市的城区设置了595个临时瓜棚让瓜农遮风避雨同时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也方便了城市管理。“西瓜办”还制作了西瓜地图,把纸质的发给社区的市民,使用电子版本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在哪里可以方便的买到西瓜,使得瓜农不用和城管捉迷藏。

“西瓜办”微博在社交网络因处处体现出为真心实意瓜农服务,展示出政府的人性化服务的一面,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叫好。后来郑州市取消了“西瓜办”后,西瓜办微博仍坚持在更新维护,成为郑州市网络亲民的一大亮点,并入选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人民日报社与微博评选的“2018年全国十大农业微博”。

“放”“管”“服”应同时转起来

人民网评论说,河南是粮食大省,是中国农业的缩影。将馒头行业管起来的“馒头办”,折射的是“管”还是“放”的问题。

“馒头办”等一批行政过分干预市场的部门的裁撤,是政府从“给社会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是激发市场活力的的必要步骤。

同时“西瓜办”部门虽然裁撤,但同时有利于群众的服务还在继续,这是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治理能力的提升,好比耕田种地,搬开了石头不等于秧苗就能茁壮成长,还需要浇水、施肥、除草。

近年来,郑州市一系列的简政放权措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迅速转变,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换取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简政放权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放”、“管”、“服”的车轮同时转起来,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稳”,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也才能照进市场和民众,最终真正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点名“馒头办”

2019年3月8日上午,一句:“馒头办”没有了吧?让河南代表团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馒头办”是18年前发生在郑州的“馒头大战”闹剧,相比起“馒头办”,近年入选“2017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2018年全国十大农业微博”的郑州“西瓜办”则更为人们所熟悉,两个“花样办”给群众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背后更多折射出的是郑州市“放管服”深层次变化。

一场闹剧的“馒头办”

郑州“馒头办”成立于1998年。当年,郑州市宣布,为加强馒头市场管理,让郑州市民能吃上“放心馒头”,取缔不卫生的馒头小作坊,成立了“郑州市馒头生产销售管理办公室”,同时还在金水、二七、中原、管城、邙山(现惠济区)等5个区分别设立了区“馒头办”。随后,“馒头办”规定,生产馒头的企业必须办理馒头生产许可证:通过郑州市“馒头办”办理,需要交纳1100元的办证费用;通过区“馒头办”办理,需要交纳1600元的办证费用。同时还要求,办证企业须到指定的面粉厂以高于市价的价格购买面粉,面粉厂也需向“馒头办”缴纳一定费用。最终,由于市、区两级“馒头办”的执法权限不明确,演化为一场“馒头大战”。

2001年3月14日下午,郑州市“馒头办”在金水区白庙市场内查获一家没有“市馒头办生产许可证”的馒头厂,正要对其处罚时,金水区“馒头办”赶到,坚持要由区“馒头办”罚款。两级“馒头办”为争夺处罚权,当街对骂。

2001年4月,郑州市政府下发65号文称,根据该市馒头市场经营和销售实际,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撤销郑州市馒头生产管理办公室,并要求各区政府撤销区馒头生产管理办公室。乱象纷呈的市、区两级“馒头办”,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瓜办”风波

郑州周边中牟县、开封等地盛产西瓜,每年的夏季瓜农会把自产的西瓜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拉到郑州市城区销售,给郑州市的交通和卫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为了应对西瓜无序销售对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郑州市政府从2006年起就成立了一个临时的“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郑州市供销社,这就是“西瓜办”。

和往年一样,“西瓜办”在2014年5月28日动员会议后再次启动,刚刚从新郑市副市长调任郑州市供销社主任的刘五一按照惯例出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当时,刘五一就提出使用自媒体为瓜农和市民服务的想法,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于是于当晚20:33在新浪微博注册了@西瓜办。

“西瓜办”注册后发出了第一条微博:“郑州市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请大家关注。”卖萌的名字,求关注的微博,一时间“调侃”、“叫好”、“拍砖”的声音皆有之,这条微博两天内转发9711次,评论4286次,点赞881次。

在“西瓜办”微博上线的最初,从网友跟帖情况看,调侃、质疑与批评类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例如,网友纷纷表示,“南瓜怎么办?东瓜怎么想?”尽管也有网友表示“支持西瓜办”;但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直指“无论‘馒头办’还是‘西瓜办’,都是‘麻烦办’”、“政府手也伸得太长了”;有的则直接发问“你是什么部门,归谁管理,又管理什么?有编制吗?”、“西瓜办服务瓜农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

“@西瓜办”连发三条微博阐述西瓜办的任务和宗旨,称“西瓜办的工作是服务瓜农和服务市民”、“西瓜进城不能乱城”、“以热情化解热点”等,并于当晚及深夜公开与网友展开了一场不间断的互动。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西瓜办的任务、职责、性质等等,并表示“西瓜办很年轻,需要亲们的呵护”,“瓜农需要我们献爱心”,呼吁“请您伸出您的手,拉农民兄弟一把,不要讨价还价,买几颗甜掉牙的大西瓜,让老乡早回家!”。

随后的10多天里,电话、短消息、微博、微信、私信、讨论、对话的文字和语音、电子邮件等,各路采访轰炸般纷至沓来,“西瓜办”反复声明“职责是协调和督促相关责任单位为瓜农和市民服务,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西瓜办’一不收费、二不盖章、三不办证,请大家来监督”。

从后来“@西瓜办”发布的内容来看,该微博主要是解决瓜农卖瓜难和市民买瓜难的问题。扎扎实实的工作让“西瓜办”响当当的站了起来,“西瓜办”不收费、不盖章、只服务。“西瓜办”进行了“瓜农进社区收费的整改”,“瓜农被偷和收到假钱的资助”,“在郑州市的城区设置了595个临时瓜棚让瓜农遮风避雨同时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也方便了城市管理。“西瓜办”还制作了西瓜地图,把纸质的发给社区的市民,使用电子版本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在哪里可以方便的买到西瓜,使得瓜农不用和城管捉迷藏。

“西瓜办”微博在社交网络因处处体现出为真心实意瓜农服务,展示出政府的人性化服务的一面,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叫好。后来郑州市取消了“西瓜办”后,西瓜办微博仍坚持在更新维护,成为郑州市网络亲民的一大亮点,并入选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人民日报社与微博评选的“2018年全国十大农业微博”。

“放”“管”“服”应同时转起来

人民网评论说,河南是粮食大省,是中国农业的缩影。将馒头行业管起来的“馒头办”,折射的是“管”还是“放”的问题。

“馒头办”等一批行政过分干预市场的部门的裁撤,是政府从“给社会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是激发市场活力的的必要步骤。

同时“西瓜办”部门虽然裁撤,但同时有利于群众的服务还在继续,这是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治理能力的提升,好比耕田种地,搬开了石头不等于秧苗就能茁壮成长,还需要浇水、施肥、除草。

近年来,郑州市一系列的简政放权措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迅速转变,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换取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简政放权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放”、“管”、“服”的车轮同时转起来,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稳”,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也才能照进市场和民众,最终真正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