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行业热不热?
热!
培训行业好不好?
好!
培训行业发展的问题在哪里?
培训行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
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很简单,大家都看到了培训的热(赚钱快),也盯住了培训的好(进入的门槛低),却好象并没有几个人用严肃的、负责任的态度好好考虑“培训”这个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还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策划行业,同样是“食脑”的,同样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极度膨胀到快速衰落,直到变成“骗子”的代名词——这好象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吧?还有公关行业呢,还有广告行业呢,都是“食脑”的,现在的发展状况又怎么样呢?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检讨更多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点近乎于搞笑的事实:我们其实挺有本事的,本事大到了可以随手就把一个原来发展得挺好、也挺有前途的行业,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做成一堆谁也看不起的垃圾!
比如刚刚才发展起来的培训行业,甚至还有很多人没有真正领略到培训的魅力、整个行业还只能算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种种有可能把这个行业变成“垃圾”的怪现象:
第一怪:阿狗阿猫冲进来
培训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不管是讲师,还是培训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资质约束。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也没有权威机构对准入资格进行明确的界定,更没有出台规范行业发展的数据评估标准,所以,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做。在前期投入方面,那就更简单了,租间小办公室、买几台电脑、配上电话和宽带网络就可以开始接单了。相对于其他行业,培训行业的门槛实在太低,无怪乎阿狗阿猫都能冲进来,把市场搅得一片混乱。到现在,不但培训公司、学校、教育机构做培训,甚至那些度日艰难急需赚快钱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书店、广告公关公司、美容机构等,都纷纷冲进这个行业的大锅里来抢饭吃,大有全员“培训”、万众“上课”之势。记得一位玩股票的老手说过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连街边卖红薯的大爷都开始谈股票玩股票,估计离烂市已经不远了。”同样,如果阿狗阿猫谁都冲进来做培训,那这个市场可能离“烂”也不远了。
第二怪:培训导师挂来卖
导师是什么?导师是稀缺资源嘛——有人这样标榜自己。所以,自称“大师”者有之,自称“第一铁嘴”有之,自称“****第一人”者有之,甚至还出现了“仁波切”之类的牛鬼蛇神。一天授课,动辄开价数万数十万,很有些点化众生、舍我其谁的气势,反正培训导师也没有一个行业里公认的评估标准,只要嘴巴快点脸皮厚点敢喊敢吹的,都敢说自己是导师,然后挂起来卖,严重地破坏了这个行业的权威性和江湖地位。一位资深培训导师曾经说过:“合格的培训导师最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非常超群的沟通能力,不但是口头沟通,更重要的是心灵沟通。能有从教经验做为辅助,是最好的了;二是必须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积累,不破万卷书,是做不到为人师表的;三是必须具备相当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情况下,培训毕竟是针对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做的,如果没有实战工作经验,是很难做好培训的。”可是,现在的“培训导师”、或自称“导师”的人越来越多,又有多少人满足得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呢?连二十多岁、只是帮着某“导师”拎了几天包的年轻人,都敢急吼吼地上台自称导师开始学着卖鸡汤了,这行业,能好吗?会越来越受人尊重吗?
第三怪:现场气氛判好坏
现在整个培训市场一片浮躁之风,最明显的一点是,很多企业评估受训效果不是以课程内容有多少干货、讲师肚子里有多少猛料、学员能够学到多少东西为导向的,而是以“现场气氛是否活跃”、“好不好玩”、“现场有没有笑声掌声”来判断培训的质量。为了提升在职人员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培训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互动是无可厚非的,能够寓教于乐,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些东西,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培训培训,作为一种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目的在哪里?如果把培训手段当培训内容,把形式当成目的,很可能无法让培训起到真正的学习和提升效果。毕竟,集中授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过于形式化,一定会占用太多原本可以用来倾听和思考的时间,那学习效果如何保证?会不会公司花了钱、老板掏了腰包,就是占用学员们上班时间、让他们哈拉哈拉一番么?这种“气氛判好坏”的不正当导向已经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很多导师不再把主要精力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而是花很多时间去搞气氛、玩互动,将培训学习搞成“戏剧表演”、“娱乐游戏”、“体育活动”,以获得一个现场受训效果评估时的高分!
课程评价的高分?
没错,基本上所有培训课程在结束时,都有对课程、对导师的现场评价,部分变态的公司,还把培训费用的支付,和现场评分直接挂钩。要命的是,学员在评估课程质量时,评价方式是“单向评估”的,只有学生评估老师、老师基本上没有资格评估学生——得了低分,连申诉的可能性都没有!以至于为了评估的分数好看些,很多导师在培训的时候,不敢强调纪律、不敢对学员提要求、不敢和学生进行观点上的交锋和碰撞,课程中,不断用点赞、用送小礼物、用玩游戏搞互动来“讨好”学员,甚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暗示大家评分时“手下留情”。
这样的培训学习,真的那么有效果吗?
其实,培训学习效果好坏,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导师在准备和授课的过程中,不用担心与收入直接挂钩的“评分”,而是集中精力做好准备讲好课,并敢于对学员提要求、乐于和学员进行观点的交锋碰撞;如果学员有严格的纪律约束,能专注于倾听、思考以及观点的交流而不是连玩带起哄顺便挑点儿刺,课程结束后还能按时完成作业、推动学用转化——这样的培训学习,才是有效果的。可惜的是,很多公司的培训学习连基本的课堂纪律、作业要求都没有,学员在上课的时候以“业务繁忙”为由迟到、早退、不停地接听电话、走过来走过去、连基本的学习态度都不端正,更吊诡的是,居然在授课结束时还能大模大样地对导师、对课程进行“评价”,这样的培训学习,效果又如何保障呢?
难不成到最后,真的只能靠听故事、玩游戏、看氛围给钱么?
第四怪:价格争相往下踩
价格是个很有争议的东西。有培训需求的时候,企业总是喜欢找上好几家甚至十几家培训公司来比较,然后笑吟吟地在旁边观看培训公司之间的“争斗”——争斗的核心重点当然是价格。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是,很多公司里负责培训的人,要么对于培训几近一无所知,平时又不肯学习,更带着某种无来由的狂妄(比如不止一次听到培训负责人趾高气扬地强调:我是客户,是上帝,你们别想从我这儿随便骗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判断培训公司的好坏、如何甄选合适的学习机构呢?干脆简单化了算了,看价格就行,价格越低越好。就算培训效果一般,也可以向老板交差——反正咱们没花多少钱,损失也不大嘛。问题是,一些“三无”培训公司(无固定师资、无成型的课程体系、无服务质量监控),在成本上当然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能够将价格一再下压,企业选择了它们,跟自己选择跳进陷阱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
还有些公司的培训负责人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培训教育机构干过的!正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干过、有经验,知道行业低价和导师价位,于是,刻意地按照行业里最低价格打压培训供应商。供应商也不傻,看菜下饭、一分钱一分货,价格压得太低,就只能在邀约导师上下功夫了,毕竟,导师档次和价码低了,培训机构才有可能赚点钱活下去啊。
很现实,很魔幻,挺“囚徒困境”的,是吧?
第五怪: 夫妻档口吹品牌
据说,仅在广州的核心城区,正式挂牌的培训公司已经有数千家。这些公司,90%以上都是夫妻档、兄弟档、朋友档,两三个人一两条枪,有的人可能原本在培训公司干过,觉得这盘生意做起来没什么难度,于是想着自己做;更多的从业人员,压根儿就没在培训教育机构干过,除了飞客户单、倒卖导师、打价格战之外,并不具备任何从业资质——不过,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吹嘘自己的品牌有多么强势实力有多么雄厚,有意思的是,居然有很多受训客户还真信他们,以为自己用便宜的价格,找到了大机构、大品牌做合作。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简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个老是压价、老是因为价格低而信错合作对象的受训客户,难道一点也没意识到这个现实么?
也许,不是没意识到,而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罢了,所以,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受训客户又很喜欢一竿子把培训行业所有的公司全部打倒,把谁都看成“骗子”、谁都不肯相信!
第六怪:课程内容靠下载
一般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公司会向培训机构描述自己的需求,然后要求做方案,以便判断此培训机构的实力怎样。可是,在合同正式签下来之前,有多少培训机构会愿意、或者说是有时间、有能力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训规划呢?有的培训机构还好,让老师帮着出方案,可次数多了,导师也会不耐烦。于是,很多培训机构采用了更为简单便捷的方式:从网上直接下载原始素材。发展到今天,下载作业已经不是“素材”那么简单了,而是演变成了从网上直接下载“整体解决方案”——反正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不管培训规划、还是讲义、案例、阅读材料,全部都能从网上找到并下载,速度快、成本低,真是方便极了。可是,每个公司的情况都可能不同,真正出色的培训公司必须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量身定做培训方案,而不是试图用同一种药来治所有的病;受训客户也必须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不要动辄要求培训公司无限量地“免费”供应各种方案、讲义,更不能以“试听”为名,要求培训机构和讲师为自己提供“免费”的增值服务。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培训机构和受训客户才有机会各取所需。
第七怪:空头支票随便开
在签合同拿钱之前,很多培训公司和从业人员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企业呢,咱们是客户啊,是上帝啊,于是也毫不客气地提出种种近乎苛刻的要求。然后呢?只要合同签了钱到手了,那些承诺很可能变成了空头支票,根本无法兑现。比如,培训公司会告诉你,原来承诺的导师到不了,因为价钱太贵;原来的价格虽然低,但没有包括车马费住宿费材料费;原来承诺有增值服务,但需要另外算钱……反正只要拿下单子,空头支票随便开又有什么关系呢?企业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价钱嘛,不管去到多少,先砍下一半再说;老师嘛,当然要请最好的,还得先到咱们这里试讲两小时;付款嘛,培训完看效果了,拖上个把月两个月很正常了;授课结束了,总得花个半天几小时,来个“回访”吧……很多时候,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不象是在谈合作,倒象是在玩一场类似于“囚徒困境”的搏弈游戏,本可以双赢的,可就是由于双方缺乏必要的诚信与尊重,总是假设对方与自己是利益冲突者而非分享者,总是把成本压得越来越低,总是希望从对方那里捞到更多好处,到最后经常搞成一个双输的局面:培训公司为了拿到单,开出各种“空头支票”;受训客户,为了占得便宜,在费用上不断压低在要求上不断加码,甚至希望用培训的钱,获取咨询的服务效果,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第八怪:撞车现象不算怪
由于培训行业的资料大多是下载的,导师大多是共享的,所以出现撞车现象也是不奇怪的。有的受训客户发现,自己发标的同一个培训项目,居然可以收到好几份由不同培训公司提供的、从导师到内容一模一样的方案——除了价格之外,导师撞车,方案撞车,学习的知识点撞车……于是,恼怒的客户很可能干脆谁也不信,把培训公司看成天下一般黑的乌鸦。可是,在目前的市场里,大部分培训公司真的只是个“中介”机构而已,除了搜集信息,除了询价议价,除了提供最简单的电话沟通、讲义制作、现场考勤等服务之外,培训公司没有自己的成型课程系统,没有自己的导师团队,没有标准化的服务系统,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三无”培训机构,不撞车,简直就是怪事!
可是,频频撞车,除了让受训客户进一步质疑培训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质疑培训从业人员的节操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只要能找到联系方式,客户干脆直接就撇开培训公司,找导师个人合作去了。当受训客户不再信任培训供应商;当培训公司满足于现状、躺在“三无”上睡觉;当导师们通过与受训客户直接合作钻到了空子、贪得了便宜、赚到了更多的钱,从而更愿意“做生意”而不是研究课题沉淀知识认真授课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实在是令人揪心啊。
也许有人说:怪是怪,但咱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你还能怎么样呢?
胖师的能力有限,确实不能拿市场和客户怎么样,只是觉得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苦了那些真正有实力、有理想把培训行业做好的培训公司,也冤了那些有责任心、有信念把事情做好的从业人员(包括老师,以及课程管理、现场服务人员等),更害了接受培训的客户:真金白银拿出去,鸡汤口水端回来!
那也实在太可惜了!
这就是培训行业的“八大怪”:
第一怪:阿狗阿猫冲进来
第二怪:培训导师挂来卖
第三怪:现场气氛判好坏
第四怪:价格争相往下踩
第五怪:夫妻档口吹品牌
第六怪:课程内容靠下载
第七怪:空头支票随便开
第八怪:撞车现象不算怪
任由这些怪事一再发生,或者麻木地闭上眼睛“见怪不怪”,或者越来越多的人冲进这个行业里来“整蛊作怪”,再过几年,培训行业会不会重蹈十几年前曾经红到发紫的“策划”行业的覆辙,成为“骗子行业”,培训公司成为“骗子公司”,而本应赢得尊重的导师,最后都成了象“策划大师”一样没人尊重、人人吐槽嫌恶的“骗子”呢?
作为一个本行业资深导师,真心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