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580)

补遗卷九(一八) 【原书补遗卷九·六五】

润笔之说,始于陈皇后以黄金丐相如作《长门赋》。而《北史》所载:高颎郑译上柱国制词曰“笔干”是也。宋汤思退刘婉仙制词,高宗赐金数万。君之于臣,尚且如此,则刘叉所攫者,何足算哉?王安石制诰,以所得润笔钱制中书省,欲表廉也。后祖无择代其职,尽取为公费。安石大怒,乃文致其罪而之。第古人以有韵者谓之文,无韵者谓之笔,见《文心雕龙》。故谢元善为诗,任随工于笔,称 “任笔沈诗”。又,刘孝绰三笔六诗”。皆见《南史》

陈阿娇,(?-?),东海郡东阳县(今安徽天长)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为西汉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之裔,堂邑夷侯陈午与大长公主刘嫖之女。在汉景帝年间嫁予太子刘彻为太子妃,建元元年(前140年)立为皇后。元光五年(前130年),以“惑于巫祝”罪名废黜,退居长门宫。其后于元鼎至元封三年间(前116年—前107年)去世。陈皇后因其起伏一生,为后世留下了“金屋藏娇”、“长门买赋”等典故,并于历代文学作品中传唱。

相如,指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据其序言,是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失宠皇后陈阿娇的百金重托而作的一篇骚体赋。

《北史》,“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高颎(jiǒng),(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二十年,竭诚尽职,功绩卓著。 大业三年(607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享年六十六岁。诸子遭到流放。

郑译,(540-591年),字正义,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太常卿郑琼之孙,司空郑道邕之子。幼年交好宇文泰,辅佐辅城公宇文邕。起家给事中士,迁左侍上士,迎娶安固公主(萧氏),担任内史上大夫、沛国公。大象二年(580年),联合刘昉矫诏随国公杨坚辅政,迁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建立隋朝后,拜隆岐二州刺史。参议定乐,为《乐府声调》。开皇十一年(591年),去世,追赠莘国公,谥号为达。

史载:郑译被贬为刺史。后来杨坚召他回京,在酒席上命内史令李德林立即起草诏书,恢复郑译的上柱国勋级。高颎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了。”郑译回答说:“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杨坚大笑。

上柱国,原义为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至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唐代,《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诏曰:‘上柱国,勋之极也。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今后凡加勋,先自武骑尉,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由此可知,“上柱国”至唐代已经成为勋级。

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南宋绍兴十五年(1154年)进士。历高宗、孝宗两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即宰相,前后三任)。聪明好学,为官清廉,办事谨慎。执政后,主张“金宋议和”,并奉旨割让疆土,极力排挤主战派张浚。后被罢官贬至永州,闻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要求处死自己,忧悸而死,终年48岁。宋孝宗赐以歧国公葬今青田县陈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

刘婉仙,(资料缺)。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于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接待天下士人,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声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后因不满韩愈为人写墓志铭,取走韩愈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而去,回归齐鲁,不知所终。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祖无择,(1011年—1084年),字择之,上蔡人。祖籍范阳,祖辈至道年间迁入上蔡。幼儿好学,长喜为文,为人好义,笃于师友。亦工诗。宝元元年第三名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通判齐州,改著作佐郎知南康军迁秘书丞提点淮南路刑狱。累迁。熙宁初,(公元1068年)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恶,讽求其罪。明辨而卒无它事,犹圣谪为中正军节度副使,后会改官制授中大夫知信阳军,卒于任。著有《龙学文集》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史·祖无择传》:神宗立,(无择)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

窜,汉字,本义:鼠逃入穴中藏匿、隐匿。如:《说文解字》:“窜,匿也。从鼠在穴中”。衍义:放逐。如:《书经·舜典》:“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得其奸,奏之,鲸窜化州,籍没赀产。”此处为放逐之义。祖无择因为王安石的指使而被贬黜出京。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译文: 今天人们常说:文章有“文”和“笔”的区分,认为无韵的就是“笔”,有韵的就是“文”。文和笔都是有文采的,文采是用来丰富语言的,照理包括了韵文《诗经》和散文《尚书》在内,至于把文章分为“文”和“笔”两个名称,是从晋代才开始的。

谢。指谢朓。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南朝萧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元善,古代汉语词语,大善。宋·范仲淹 《体仁足以长人赋》:“法元善之功,可处域中之大;奉博施之德,宜为天下之君。”

任,指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五经笥”,最擅长用典。力图将这此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

随工,未见专门解释。按照字面意思并结合上下文,似理解为“符合规矩并擅长”为妥。

按:“谢元善为诗,任随工于笔”句,由于原书将“谢元”、“任随”标注为人名,故多数译本与注释随之而发生错误。另,本条诗话中的“高颎”之“颎”字,原版书亦错刊为“颖”,故人名查找亦错。(此为本人拙见,恳求指正)

任笔沈诗,亦作“沈诗任笔”。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长于诗,任昉长于笔,遂有此称。梁简文帝《与湘东王论文书》:“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也。”

刘孝绰,(481年—539年),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能文善草隶,号“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初为著作佐郎,后官秘书丞。它迁廷尉卿,被到洽(到洽,人名)所劾,免职。后复为秘书监。孝绰兄弟及群从诸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三笔六诗,汉语词语,意思谓刘孝仪长于文,刘孝威工于诗,出自《梁书·刘潜传》:“刘潜字孝仪,袐书监孝绰弟也。幼孤,与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孝绰常曰:‘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孝威也。” 孝仪排行三,孝威排行六,故云。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作者是唐代李延寿。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本条诗话,袁枚从“润笔”说到“文笔”,从“北史”说到“南史”。说句实在话,我是没有十分看明白这条诗话的中心思想(或许是袁枚暗怼当时有些人讥讽其以诗文谋利)。不过,无论你是否准确理解了袁枚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条诗话里所包含的知识点却是值得我们惊叹的。一个诗人,倘若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必然在诗意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也许写几首诗还不觉得有问题,作品多了,就会感到捉襟见肘。多读书,不吃亏。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读《随园诗话》(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