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新版《鹿鼎记》,最近几年翻拍的金庸武侠剧为何纷纷集体翻车。

张一山版的《鹿鼎记》翻车了,翻得血肉模糊。本来这部剧倍受期待,但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最近几年,翻拍金庸武侠剧翻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钟汉良的《天龙八部》,豆瓣评分4.5,

陈晓 / 陈妍希的《神雕侠侣》豆瓣评分4.8,

2018年的《笑傲江湖》豆瓣评分2.5。

故事都是经典故事,也曾拍出过经典的影视。

1997年,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豆瓣评分8.9

1995年,古天乐/李若彤的《神雕侠侣》豆瓣评分9.1

2001年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豆瓣评分8.3

1998年陈小春版的《鹿鼎记》豆瓣评分8.8

除了电视剧,最近几年的武侠电影也没有佳作。

武侠作品的关键还是在于江湖。现在的武侠剧过于精致,没有江湖气。要说江湖气,莫过于王家卫版的《东邪西毒》,每一个画面都有大漠孤烟直的苍茫,每一个人物都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每一句对白都有一醉入红尘的潇洒。

而现在的武侠剧,过于精致,精致的妆容,精致的发型,精致的场景。没有江湖人物的粗粝感,他们不像饱经沧桑的江湖人,更像是在T台走秀的模特。

            (从前的武侠VS现在的武侠)                 

关键一点是创作者们自以为,有了大数据后,观众喜欢什么了如指掌,以为观众们喜欢《新鹿鼎记》中夸张的表演风格,以为观众们喜欢打了发胶的八路军,但数据只是数据,并不代表内心的想法。

新版《鹿鼎记》是用了心的,只是心用错了地方。主创人员把心用在了如何迎合时代上。既然迎合了观众,为何观众不买账?答案是,观众不需要舔狗,需要的是优秀作品。

大数据统计出来说观众喜欢看凤姐的新闻,但并不代表观众喜欢凤姐。观众为什么喜欢武侠小说,并不是因为大数据告诉金庸观众喜欢武侠小说,而是金庸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江湖梦。

当武侠剧,放弃了江湖,就等于放弃了武侠的魂。现在塑造的不是大侠,而是流量明星取了一个大侠的名字而已(张一山除外)。我总觉得现在演金庸作品的演员,并不一定读过金庸的作品,他们或许把时间花在如何讨好观众上。

越讨好观众,脸被打得越响。任何时代,没人能瞧得起舔狗。张一山演的韦小宝,太想迎合现代观众的恶趣味了,咋看咋像刘老根大舞台上韦小宝演二人转。在中国,大多数观众都无法接受东北二人转夸张且又恶趣味的表演风格。看的人多,并不代表好,到底是看笑话,还是看表演?

中国人喜欢武侠,如同喜欢李白的诗一样,都是我们胸中的一口豪气。流量明星的描眉画眼,婀娜多姿,把这种豪气稀释。创作者们也不必抱怨观众难伺候,放弃了自己心中的武侠梦,心甘情愿当一只舔狗,能怪谁呢?你非要把流量当成创作当成唯一的标准,放弃了创作的规律,被观众骂,也不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只新版《鹿鼎记》,最近几年翻拍的金庸武侠剧为何纷纷集体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