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在西方国家,人们见面会有两种打招呼的方式。一种是,见到你我很高兴,这是在表达自己;另一种是你今天看起来气色好好啊,这是在赞美对方。

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是什么呢?“你吃了吗?”,“好久不见!”,“你好!”。我们好像不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不愿意去赞美对方。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面,父母不愿意去赞美孩子。孩子表现得不好,他们严厉批评,坚信“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怕你骄傲落后,依然要告诫:你可要好好学习,不然下次就拿不到好成绩了。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所成就,但是,你知道吗,他们可能要用一生去追寻他们缺失的东西——别人的认可。

即使成功,那份不自信也是很难摆脱的。

你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吗?你会在受委屈的时候向对方解释吗?

西方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他们会去教堂虔诚的祷告,忏悔。牧师可能并没有听,也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但是倾诉完,情绪就找到了一个出口。

你了解自己吗?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吗?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想过那一种生活呢?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你有想过原因吗?你有想过改变吗?

下面是一个案例,小艾是某大学研究生,她的室友由于在外面兼职,总是回来很晚,影响到她的休息。她没有向室友提起过,也没有向老师求助,但是她真的很痛苦。

怎么办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她?你是不是会说,你直接跟她沟通啊。或者你们解决不了可以求助第三方辅导员老师啊。

她会告诉你不会的,如果告诉对方,势必会引起冲突。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就会觉得她不好。她也不愿意向辅导员老师求助,因为她觉得老师那么忙,肯定没空理这么小的事。

你会觉得怎么会呢?就算你们起冲突了,别人也不会认为你不好的呀。而且辅导员本来就是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呀!她的想法在你看来不可思议,但是你知道吗?这就是她根深蒂固的看法!

直到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我们才弄明白:她和调皮的弟弟,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父母是成功的企业家,工作很忙。每次弟弟都会向外婆告状,说姐姐欺负她。每次外婆都会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姐姐:“你是老大,应该让着弟弟”。尽管姐姐会告诉父母,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外婆还是会指责她。但父母真的很忙,他们说,在家要好好听外婆的话,我们很忙,这些小事要学会自己处理。

发现了吗?只要有冲突,永远是自己错。就算是父母,也无暇顾及你的小事。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小艾的认知了吧!

长大成人的我们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可能你会遇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霸道蛮横不讲理的人。你会觉得这个人没道德没素质,你不理解他的想法,她的行为。但这个人如果和案例中的弟弟一样,是被宠大的。从小没有学会对和错,认为自己就是对的,那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了。

也许我们失败过,不论是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教育子女。一次又一次失败,你知道本质的原因吗?

像案例中的小艾,她最痛恨的事一定是被别人冤枉和别人说忙。作为她的恋人,这是绝对不可以触碰,这是她的关注点,被自己放大的关注点。

那么你呢?你最痛恨的事情是什么呢?

有一句话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现在换成:我不认同你的认知,但我试图去理解。

我们现在的处事模式在小时候就形成了,那么有人说: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啊,但是我自己看书啊,什么《遇见未知的自己》,现在我也好好的啊。

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复原力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通过看书,会让自己变得坚强,但又少了一点人情味。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走不出童年的阴影。

这样的观点似乎有点悲观,既然小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是不是小时候就注定了这一切?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主动打破固定模式,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那会是一种新的生活。

我们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