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名词解释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劳动”艺术,后来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造人的科学创见。艺术生产指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活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作一个循环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文学的价值生成过程。


文学创造的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客体即自然说和客体即情感说,两者都未能完满而科学地阐释这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为: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其次,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三个特殊性:一,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关于这一问题,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观点,例如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与“移情者”。但这些观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较为全面的解释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中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文学创造中客体虽然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中,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二、简答题


1.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其次,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第二,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 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主要是: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更富有创造性和个性。


3.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创造与科学的区别:科学活动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审美化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

(2)文学创造与宗教的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3)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作以语言为符号。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但文学创造不是以语法意义上的语言和日常化的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而是以具有话语蕴藉的“话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话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话语和日常话语。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话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话语不仅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而且采用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其特殊性主要在:

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情思,与其它二者相较,更含蓄多义,更艺术,更讲技巧,更善于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

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普通的语言被强化、拉长、凝聚、扭曲、缩短、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从而更新对那些日常言语的习惯性反映,更新这个语言所包容的生动的世界。

最后,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