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岁父亲和八十五岁母亲的言传身教

文/蛮子

01

入冬前,为了给父亲补牙、治腿,我把已快奔九的父母接到我在运城的小家住了近一个月。

平素间十天半月通个电话,即便回去看望,也是匆匆忙忙,走亲戚一般,这些日子却是朝夕相处,昼夜相伴,很难得。端茶送水,洗衣做饭,领着看病,陪同游玩。虽鼓足心劲,小心翼翼,倾心服侍,仍难保周全。毕竟是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观念认识有别,难免出现一些无奈或是不和谐。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正是这些不和谐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同时,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也让我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02 礼尚往来

听说父母亲来运城看病,一位要好的同学很热情,提出要招呼老人吃个饭。我以老人腿脚不灵便、晚上不怎么吃饭为理由推辞了许久,但这位同学还是张罗了几个好友并确定了饭店。盛情难却,尊敬不如从命,我便答应了下来。

中午吃饭时,我告诉父母亲晚上要一起赴同学之宴。父亲为难地说,人家请咱们,咱们给人家带点啥过去?

我笑着告诉父亲,我们是多年的好同学,长期相处,互通有无,你们做老人的,就是我们共同的老人,你不用有顾虑。

父亲半天没接话,吃了会儿饭,又很认真,似乎又是半开玩笑地说,要不,我带上电子琴,你带上二胡,咱俩去给大家表演一番吧!全家人都当是玩笑话,笑了笑,也没当真。

下午,父母亲如常地午休、散步,然后坐在阳台上凝望窗外。

快五点时,父亲来到我看书的茶台旁,又提起了午饭时的话题:

晚上吃饭,你从咱家带上两瓶酒,只吃别人的不好。

父亲一脸严肃,似乎一下午都在为这个问题动脑筋。

我犹豫了一下,立即给请客的同学去了电话:晚饭的酒水我已准备好,同学们来热闹就行了。

父亲看我采纳了他的意见,才放心地去换衣服,轻松地参加了同学与我的AA制欢迎宴。

03 勤俭节约

住了几天后,父亲告诉我,你家里啥都好,就是洗脸时好半天放不出热水。

我说,多放一会儿就有热水呀?心里却为我新买的有零冷水功能的燃气热水器叫屈。

父亲说,那太浪费水。

我去给父母做示范,原来他们舍不得把水流掉,抬一下龙头洗一把,再抬一下再洗一把,热水才走到管子中间就被他们关回去了,所以觉得总放不出热水。

我想起父母在老家,电热水器在头顶安着,龙头一开热水就来。尽管那样他们还嫌流水可惜,洗脸盆和洗菜盆上常年放着一个大铝盆,洗过的水舍不得倒,倒进旁边的塑料桶里攒着,留下来冲刷马桶。

老一辈人有他们那一代人的习惯和观念,我纵有千般理由也说服不了他们,只好由着他们洗脸前用茶杯在直饮机里接几杯热水洗。

那天,我带父母洗了个桑拿。年龄大了,平常洗澡不方便,热气腾腾的池子泡一泡,再来个扬州搓澡,两个老人都很高兴。但在结账时,一听说花了几百元,两个人刷地一下脸变了,嗔怪我大手大脚,连连说,再不跟你来洗澡了,家里洗洗就很好。

看父母头发有些长了,我商议带他们去理发。父母亲一致要求去个小理发馆。

我没当回事,只管开着车,准备去我平时常去的理发店。

父母见我不言语,下了最后通碟:你要是带我去花钱多的地方,我们就不理了,回到河津每个人八元钱就能理!

我说,运城哪里有那么便宜的呀?父亲便说,你带我到南风广场后街看一看,那些年在康中给你孩子陪读时,我与你妈总去那里,有个高平理发店,不仅便宜还能刮脸。

给孩子陪读至今有15年了,我真不知道那个理发店是否还在,但听到父亲说要刮脸,我知道许多时尚发廊都没这个业务,就顺着父母的意思去找。“孝顺孝顺,首先是顺”,没成想,那个高平理发店还在,只是当年理发的小媳妇变成了中年人了,当年缠在她左右玩耍的小孩已经上高中了。她还记得我父母,阿姨长叔叔短的,叫得很热乎。

按父母的意思办了,他们很高兴,话自然也就多了一些:“你爷爷常给我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现在虽然富裕了,但还要有节俭意识,手头要积累一些”“千万不能大手大脚”。

这些话我们从小到大不知听过多少遍,但每次父母都是认真地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不管我们多大年龄,不管我们在哪里,在父母的眼里我们都还是孩子。

04 诚信靠谱

父母在我家居住的日子里,老家有个事需要我回去一趟。为了当天赶回来招呼父母,我与其他一个朋友约定,搭他的车同去同回。

时针刚指到约定的下午两点,一个陌生的电话约我乘车。上车后我见不到朋友,便纳闷。原来,那朋友上午临时有事自己提前走了,中午又专门让司机过来接我,晚上他忙完后,又同我一起回来。

我很感动,就为那一个约定,朋友一个“不”字都不说,自己克服困难,默默承担着一切。回到家里,我把这个情况讲给父亲听。

父亲说,你这个朋友就是“靠谱”,诚信靠谱的人做事情一定差不了!

也真是的,我仔细想了想,这朋友话语不多,但思路清晰,工作认真,为人诚实,踏实负责,在哪个岗位都出彩,走到哪里红到哪里。

父亲因势利导,打开了话匣子:做人的本份就是诚信靠谱,人嘛,无信不立,要有底线,不能离谱。这样,你若是下属,领导放心;你若是领导,下属服你,你才有威信。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我们身边的人形形色色,有朋友这样的靠谱之人,也不乏约会迟到、办事拖拉、满嘴乌龙、言而无信之人,但路都是自己给自己走的,行为方式不同,人生轨迹也大不相同。

05自律知趣

人们常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却不一定是父母的家。我们做子女的当然全身心地招呼老人了,但我还是能察觉到父母在我家的拘谨和约束。

年龄大的人,瞌睡少,每天睡觉早,起床早,半夜起来要喝水,睡不着了要说话。虽然他们都有点耳背,说话声音大,但能听出他们有意压低声音,进出轻手轻脚,唯恐影响我们睡觉。

晚上我只要出去应酬,他们就不放心,一直等到我回来才肯睡觉。那天晚上我回老家办事,回来已经十一点了,打开门,看见两个老人一边沙发躺一个,知道我安全回来了他们才肯放心地睡去。

吃饭时,父母亲总是互相提醒着,你身上掉了个馍花,他嘴边有个菜渍,及时帮助对方擦掉。饭后,总要把自己跟前的桌面擦拭的一干二净。

母亲梳头担心落发,每天固定在阳台一隅,把落发放在事前准备好的小纸箱里。梳完头用双手在衣襟前后摸索许多遍,唯恐遗留一点毛发。

需要换洗的衣服,母亲总是提前收集在一起,每每还要客气地给我说,你有时间了再给我洗。

我每天给父母收拾房间,他们的窗户早已打开通风,被子和衣物摆放整齐,卫生间牙具毛巾干净清洁,就连手纸桶也是每天更换新的清洁袋。

父母临回去的那天早上,他们更是早早地把行李包袱收拾妥当,把房间里外清理得干干净净。临走还专门说,把我们用过的床单被罩全部卸下清洗一下。我当时一阵眼酸,可怜的父母,这是你孩子家!怎么总把你们当客人呢!

06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我们的许多行事方式不是常常还有父母的影子嘛!

《论语》有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记得那天我那个好同学招呼父母亲吃饭的席间,几个同学介绍他们的父亲或奶奶都九十多岁了,还有个老人接近百岁,仍然身体健康,甚至还自食其力。我与父亲开玩笑,比你年龄大的还很多,你不能骄傲,要力争活到一百岁。

期待是美好的,但圣人尚且不能突破生死,况我们普普通通的父母!我们要珍惜当下,唯望在父母亲健在的每一天,多陪伴,多尽孝,让他们开心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十八岁父亲和八十五岁母亲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