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书笔记之三:中国式“好人”

原创 | 书影君

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弗洛伊德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假设一下,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或家人,他脾气很好,乐于助人,有求必应,而且不求回报,从不给他人添麻烦;与他相处时,他对你的喜好、厌恶了如指掌,做事情总能让你满意。那么你怎么评价你的这位朋友或家人呢?

你也许会反问:符合这个标准的人,难道不是一位值得尊重、值得信赖的好人么?

对,上述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就是我们国人眼中的好人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如此地深入人心,不但反映在我们民间的道德评价体系中,甚至反映在我们的法律评价体系中。

但在《巨婴国》这本书中,武志红却对中国式好人的传统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正如本文标题中,我之所以把“好”字打引号,就是认为我们长久以来评价好人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01

如何定义中国式好人?

对此我国心理学界中并没有一个清晰标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积累自己从业二十年所经历的众多案例,从而总结出了他眼中中国式好人的样子:他们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的好,如绵羊般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如王小波所写的,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在美国心理学家汉姆菲特所著的畅销书《爱是一种选择》中,作者将这种性格描述为“拖累症患者”。

何谓“拖累症患者”?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在书中,武志红经过分析中国式好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发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多数国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不会拒绝,有求必应,哪怕委屈自己。

好人乐于助人。他们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快乐,而且不求回报。

好人懂得报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别人付出一分,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会难受。

好人自身欲望很少。好人是一个无私的人,所以他全部生活的关注点多数在他人,很少顾及自己哪怕是合理的欲求。

好人的情感表达很含蓄。对于感情常常不会主动出击,甚至是非常被动。

02

对于以上特点,你可能不会那么认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怎么还成为一种病症了?自身欲望少,不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无私”精神吗?好人情感表达含蓄,不正是忠厚老实的表现吗?

这些,怎么在作者武志红眼里就都成为问题了呢?

没错,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在书中将上述种种好人的好处,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抽丝剥茧般地分析与研究:

好人为何及时报恩?因为一个好人,特别是神,不欠别人东西,欠了就会内心不安。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好人的过分客气,其实是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并表达如下姿态:我不会去麻烦你,但你尽可以来麻烦我,所以咱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你欠我的情。

他们不知道的是,麻烦他人,请求他人的帮助,其实是一个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被需要感,这种被需要感是构建一个人良好心理的重要因素,你请求他帮助你,是在向他表达一个低姿态,让他感觉到被需要,反而会因此对你增进好感。

可惜的是,中国式好人将这条与他人沟通的纽带斩断了。

好人为什么没有欲望?武志红认为,因为好人通常会失去自我觉知力,他们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但其实是,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用了麻木的策略。

他们给自己打了一针强有力的麻醉剂,太多经典的中国好人,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自我压缩,如懂事,不给亲人添麻烦等等。他们以自我掌控为核心的封闭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年龄的增长,封闭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世界非常狭窄,思维变得简单而狭隘,身体也变得僵硬。

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

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现实中,超级好人最容易得癌症,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而恨意在自己的体内积累,转而攻击身体,最终化为各种疾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巨婴国》读书笔记之三:中国式“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