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给自己的休闲时间找一个度

不管是挑灯奋斗的高中生,还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亦或工作“996”的社畜,都能在忙碌的一天中挤出一些时间,来吸食“精神鸦片”

咱们先来看看一串数字:

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已占网民整体的87.8%,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

抖音、快手、全民小视频、美拍、小咖秀……在近几年一直处于惊人的爆发期,尤其新冠爆发以后的隔离期间更是促进了这一数量的大幅上涨。

如今,短视频冲击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人们也日渐离不开刷短视频。当下时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刷短视频。

身处数字时代的大潮流中,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无法逃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工作烦心、内心焦虑、生活压力……这些都会促使人们将小视频视为逃离现实的避风港;

公交地铁上利用碎片时间娱乐放松、记录自己的日常美好生活、分享有意思的学习技能……这些也会为自己的心房打开一扇敞亮的窗户。

不管因为何种缘由,短视频都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那么短视频背后巨大的用户群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呢:


在褒贬不一的评论里,不妨先了解一下:在刷短视频时,大脑正在发生什么?

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神经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递质(简称递质)是一种在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其中一种神经递质。

人们常把多巴胺和快乐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它真正的作用是引起“欲望”,把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传递,增加行为动机。

当神经元突触释放出多巴胺时,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做”的冲动。当多巴胺传递的信号过于强烈和持续,行为就会被赋予强大的动机,从而促使大脑支配我们的行为。

多巴胺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从理论上看,增加这种物质,能让人兴奋快乐,但是也会让人上瘾。

就像刷短视频是为了满足内心对快乐的追求。

因此,大脑接收到这种“奖励信号”,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促使我们行动,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刷短视频会上瘾的实质:

内容广泛直白、幽默有趣:满足我们的娱乐心理,并且能够随时获取信息;

动感音乐助力:音乐也会让人着迷。某些音乐的旋律、节拍、音色等,会刺激我们的感官,在生理上产生了舒适甚至是兴奋的感受。在听着音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刷完了一个个短视频。

画面浮夸、吸引眼球:不管是帅哥美女,还是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影像,在有吸引力的视觉冲击下,我们会被视频的节奏“带着走”,也更容易沉浸其中。

这些短视频的共同的特点就是:短时间内获得“即时满足”或信息需求。

有研究发现,人们观看短视频时切换的频率高达19秒一次,75%的视频内容观看不到一分钟。

这也是我们热衷于刷短视频的原因。大多数人把它当做一种娱乐消耗,打发时间,并没有其他的目的。这是一种不需要费脑的、机械的行为,用来打发时间最好。

但是,当用来解闷的时间从半小时或一个钟头慢慢延长至几个小时、甚至半天,长此以往,确实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互联网上短暂而即时的快速信息摄入会使人们更难长时间维持注意力。

2020年于《自然》发表的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症”(social-networks-use disorder)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成瘾程度与注意冲动(在心理学中,指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现象。)的强度成正比。

同时,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影响,即有注意冲动倾向的人也更易受到社交媒体吸引。

而且,网络上的刺激或许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的注意过程来削弱自控力,这种冲动会让人们追求即时奖励而忽视长期风险。

人们会更容易被社交媒体吸引,从而对奖励产生渴望,这会使他们更难抑制自己的冲动,自控力越来越差。

另一篇发表在《世界精神病学》的文章也称,网络中的“信息奖励”(information reward)会通过刺激人的皮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cortico-striatal dopaminergic system)来强化不断查看手机的强迫性行为。

文章中还提到,过度使用互联网对我们的注意力、记忆过程和社会认知能力都有一个消极的影响。

当我们习惯于刷短视频后,大脑就会被训练的“习惯化”(即重复给大脑加以某个同样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它迫使我们去寻找新鲜的、更多的刺激,来满足自己。

所以,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越来越难以体验到最初的快乐时,就会不断重复这些行为,即使明白其后果的严重性。

而且,很多短视频平台都是顺应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算法推介来推送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封闭我们的视野。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受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那么,是短视频造成这种现象的吗?

并非如此。可以说,短视频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途径,它为受众带来一个随时体验有趣的生活、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的一个机会。

人们沉迷其中的主要原因并非短视频的诱惑,我们也可以看到上面网友的评论,即使作为娱乐工具来打发时间,很多人也会控制浏览时间。

短视频,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而且,我们之所以“停不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制力、意志力差,更因为这种“上瘾”,是一种生理基础。

1953年,加拿大的科学家在做实验时,却无意中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试验人员用电流刺激老鼠的大脑时,老鼠们都如同预想的躲避电击,有一只老鼠很反常,它不但不害怕,反而还蹦蹦跳跳、主动追求电击。

它每5秒就去按压一次金属棒,完全不休息。在12个小时里,它按压金属棒高达7000次,并最终力竭而死。

科学家们非常诧异,取出探针后发现,探针弯曲了。就是这个错位的失误,让电极没有进入到预设的区域,而是到了另一个后来被命名为“快感中枢”的区域。

当科学家刺激其他老鼠的快感中枢时,发现了同样的疯狂行为。它们无视食物和水,不断地去按压金属棒,表现得跟那些大脑直接注射了成瘾药物的大鼠没有不同。

这个快感中枢,就是上瘾的来源。人类也是如此。

我们的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通过识别快乐信号,激发“欲望”,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动来获得“快感”,并诱使这个过程重复。

就像刷短视频,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轻松获得快感的行为,更容易激活我们的“奖励系统”,把我们变成疯狂按压金属棒的老鼠,沉溺其中。

因此,容易沉迷、上瘾,主要是由我们的生理决定的。

当然,如果自控力差,整天沉迷于刷短视频,大脑也会逐渐发生消极改变,让我们的自控力变得更差,自律性也越来越差,更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容易陷入一边自我厌恶一边从视频中寻找安慰的怪圈中。

其实,这种刷短视频的上瘾行为之所以会成为一些人主要的声讨的对象,也是因为它的巨大的用户数量。

生活中有很多排解烦恼的方式,只是太过常见、数量上也没有那么多而被我们忽略,比如说:

工作压力大时,习惯用香烟或美酒来麻痹自己;心情不好时,习惯用美食来填充内心;生活受挫时,习惯沉迷于看剧以忘记痛苦。

我们很多时候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来放松、寻求内心安慰,这并没有问题。而长期沉迷其中,也并非我们自己“没救了”,只是难以控制“自我疗愈”的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合理分配劳逸结合的时间。

而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科技支撑着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完全离不开手机、电脑、网络。只要能做到不沉迷其中,完全可以娱乐一会之后再去做其他事情。

武侠小说中总有这样一句话,“武器本身没有正邪之分,但使用的人有。”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需要遵循适度原则。而掌控这个度的范围就需要我们的自控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视频:给自己的休闲时间找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