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运思为哪般

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蛮新奇的,我在第一时间理解为写作的思维。联想班里部分同学现在遇到的麻烦,一是选材局限性大,只要课堂上有孩子分享自己的选材就会出现很多追随者,“雷同”让我的习作教学疑虑重重。当你强调孩子们要写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脑子里想到的故事时,孩子们又陷入了沉思。二是选材以后,习作过程又出现了阻碍。要么不会开头,要么重点部分突出不够,要么言之无物,让你立刻头脑发热,有一种问苍天问大地,苍天大地都流泪的感觉。可是,又不得不静下心来,或解答、或引导。

细细读了何捷老师对“习作运思”的具体解读,才知道原来整个习作教学过程,包括着持续的、连贯的、可变化的“运思”,这个运思就是围绕习作展开的思维的训练。“运思”是作者对生活发现和捕捉的各种生活印象,经过加工、制作,使之典型化和理性化,以构成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写作运思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16年,山西的中考语文科目的试题引起了轰动:

3个小作文(整体围绕清华学神的一篇文章,①关于对读书速度的感想;②人与自然的关系;③演讲的注意事项)、1个大作文(写一篇演讲稿:因为__,我爱上读书)

试想,平日里如果没有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事物发表自己看法等习惯的培养,孩子们哪里来的灵感?我认为写作态度包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写作人的思维能力。一篇优秀的有意义的习作一定是写作者在认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触动、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而不是生编乱造、应付差事,甚至是有错误导向的不健康发挥。

前几天,一位母亲和我交流孩子的情况。说到了作文这个话题的时候,妈妈是满脸的忧愁和无奈:这孩子遇到作文题目都说没有内容可写。比如,这周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让我感动的——》,他竟然说自己没有感动过。我在旁边引导:

“孩子,你有没有好朋友?”

“有。”

“好朋友有没有帮助过你?”

“有。”

“你有没有被好朋友的帮助感动过?”

“没有,平时我也帮助他们呢。就那点小事还,用不着感动。”

“那,孩子,你的妈妈有没有做过让你感动的事?”

“没有。”

妈妈着急了:“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怎么照顾你的?你就不感动?”

我追问:“有没有被妈妈的关心所感动?”

“有。”

“想想,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我记不得了。"

……

最后,在妈妈和我的帮助下,他回忆起了最近一次生病时妈妈全心全意照顾他的一些细节。

这个孩子怎么啦?四年级的孩子竟然连一点素材意识都没有,竟然对周围的人和事如此麻木,情感世界冷得可怕。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帮孩子走过难关?

读了何捷老师的《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我拍拍脑袋瓜:要想让学生敏感,就要教学生思维。

1、教师要从内心认识到哪些对文字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是可以通过帮助发生转变的;

2、合理定位教师角色,为儿童保驾护航。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活动的组织者是针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教师优势陪伴着和参与者是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紧密联系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价值,善于去挖掘自己身上特有的内涵去施以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才会轻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魅力可以无限放大。

3、“教会儿童去构思”是我们要解决的重重之重。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平常认识的那种先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提纲,有了大体框架再去确定详略,再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何捷老师的做法是:通过组织短小高频的片段描写,口语交际等实践,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尝试、体验,在过程中发现快捷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推进:先从局部的写作运思入手,构思每一句话,用心选词选字;思考段落层次,注意语段之间的关联、承接;结合不同文体、主题的需要,推敲对全文有影响的细节片段、重点片段的写作。

这种操作形式上化难为易,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引导和突破,经过聆听学习伙伴的不同思考,让学生自己有了更丰富、充实的认识,符合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过程。

高超的教育没有明显的斧凿痕迹,在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懂得多种思维方式,让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往中,习作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利的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运思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