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1-2022

最近翻到了16年写的日志,竟已五年有余,一些故事有了续集,一些认知发生了变化,一些初心依然坚持。

在这个社交疏离,发个朋友圈都担心显得自己矫情的年代里,尽管通讯录里有1583个好友,我却还是分享欲旺盛——文科生的这点感性和矫情,改不掉。但是没关系,如果我爱表达,你也愿意倾听,那不妨让我缓缓将我的生活、故事和反思,慢慢说与你听。

(一)学会告别

成长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课是,慢慢学会了告别。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些分离焦虑的人,这种分离焦虑从幼年延续到成年,确实是给我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困扰。

关于分离的话题,2016年曾写了一个关于猫的故事,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拥有——写猫,亦是写人。

2021,依然发一个关于猫的故事吧。

2020.1小橘头回了喵星

虽以悲观的视角去看,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离别,那就不妨抱着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吧。所谓向死而生,只要还没有分离,就是向分离的方向而存在,存在是先于分离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生命或关系的强烈存在感,也就更能珍惜当下拥有的点点滴滴的小确幸,那过程本身会比结果,更有意义。

若是珍惜了每一个当下,再到离别的那一刻,不如坦然,相信离别自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有些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而有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0.8结束北漂&2018.2送别好友赴港

谢谢那些匆匆来去的你们,曾是照亮我世界的希望和光;

谢谢当下还在的你们,让我的内心温暖而坦荡;

也期待每一个缘分在未来或是“相遇不如重逢”的你们,

——“嗨,你好,江湖相见/重逢,我是那个,站在台下为你的鼓掌的人。”

(二)工作与生活

好好工作,认真生活。

非常幸运能遇到现在的团队和岗位,在一个足够授权和包容环境里,见证和陪伴了一个岗位和角色从1-10的发展历程,常常感到suffer的点是——因为足够新,没有一个SOP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常常感到兴奋的点是——正因为没有所谓的SOP,也倒逼了我去思考,从这个角色诞生的背景,到这个角色服务的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的价值,最终落脚到要做的事。

工作和生活虽常常难去平衡,但也不愿成为那个被工作占据一切时间和精力,被焦虑感裹挟着向前走的人,有一些以年为单位的爱好,虽总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断断续续:

运动7年(2014-2022),可惜总是阶段性坚持还很能吃,不然也不能减肥长胖又减肥;

做饭8年(2013-2022),从中餐到烘焙,租房的空间有限,也给自己搭了一个做饭的小吧台;

古筝20年(2002-2022),希望能重新捡起七级以上的专业曲目;

爱猫24年(1998-2022),大橘和小花是我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小生命,家人般的存在,虽然掉毛拆家扰民令我头秃,但是它们所带来快乐和牵挂无可替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旅行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我的旅行攻略的计划里总是满满当当,15天从云南到四川辗转六地,为了见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而匆匆赶路,累并快乐着。

而现在,旅行的意义更多回归到了,感受自然的生机与祥和,感受生活的爱与温度。

比如,国庆时期和本科时期的好友在广东的街头逛街探店打卡拍照,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但是老友重逢的带来的温馨与欣喜超越一切风景;

在北京,坐在竹子家的飘窗上,端详北京的天空、楼房,路上的行人,半年的北漂经历里,似乎我都不曾仔仔细细去观察过;

在西安出差的周末,去芳同学家做客,用勺子吃了半个大西瓜,试穿了她衣柜里的大部分衣服,当时内心的os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城市多好呀,这样我们就都可以拥有两倍的裙子啦;

另外,还很喜欢去逛不同城市的菜市场,热热闹闹,挨挨挤挤,人间烟火,最有诗意。

除了这些以外,前些年也尝试了一些户外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参加工作前了),对自己的评价是“人菜瘾大,头铁胆怂”。希望未来也能继续保持年轻和活力,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跟着登协走线的那些年


走线&“滑雪”


潜水&高原徒步&骑摩托

(三)与一座城的缘分

2021,和一座城市的缘分有了续集,也终于扎根。

期待2022,买很多好看的锅和餐具,给大橘小花安一个大大的猫爬架或是一面猫墙,然后给自己打造一个健身+练琴的小空间,每周在餐桌上摆一束新鲜的花。

和上海这个城市的缘分也算是有故事。

第一次来上海,是本科时期的一次背着书包就出发的周末旅行,走在外滩,看周边的高楼大厦,那会儿觉得,对于这座城市,我是仰望的——高楼大厦,人潮涌动,万家灯火,热闹是别人的,我是过客;

第二次来上海,是华师和复旦的保研面试,在地铁上收到复旦面试通过的短信,来去匆匆的人群里,我是一个走路蹦蹦跳跳开心得合不拢嘴的有点奇怪的女孩子;

第三次来上海,拿到了一家外企的实习offer。第一次租房的故事16年的日志里写过,在租房之前,和当时的室友小只同学,住了一周的青旅,因为空调坏了,被子很薄,我们几乎是彻夜未曾睡好。所以当我们终于搬进东昌路的老破小时,

——“你们现在是不是有地方住就很开心了呀?”

——“是呀!”

(四)专业给予我力量

关于那个五年前不曾写完的话题,终于要来补充了。

只是时过境迁,再去探讨“为什么要读研”这个话题已经有些失去了意义,更想探讨的是——七年的社会工作的学习和熏陶给我带来了什么。

上个月和某涵逛街聊天,她突然问到:“你学的专业是不是对你有很深的影响,虽然你喜欢和人聊天,所以有一些对人和事情的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些,光靠交流和沟通不够,一定是其他什么原因,比如你的专业。”

其实这个话题可以展开聊蛮久的,但我还是懒了一些,所以尽量精简我的语言,只写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其余可以下次被迫宅家或宅酒店的时候(不知道是几年后了),再展开写写。

「发自内心地认同了一些价值、伦理与原则」

尊重、接纳、自决、个别化、价值中立、同理、助人自助......

大一学习社会工作概论这门课时,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口号谁不会喊呢。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意识到每一个词都是专业和生活的智慧,背后也都有一套逻辑自洽的哲学原理。

且工作后,愈发会觉得,看起来最虚的价值观,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而其他,方法手段技巧,不过工具而已。所有与人相关的工作,或是人文社科类的工作,到最后,都和价值观强相关。

「见到更真实更多样的世界」

在七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里,接触到了这个社会非常真实和多样的一面。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中跑过的地方有,养老院、福利院、公益机构、扶贫基金会、看守所、医院,被孤寡在家的老人拉着手倾诉过,被福利院里抱着我叫姐姐的孩子感动过,见过在病床前焦虑不安的丈夫,也见过在职业发展和家人病重时犹疑抉择的子女,也在和一个身患慢性疾病的姑娘聊完“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自己的不完整中,去过完了这一生,学会和自己和解”的话题后,她反馈到——“你真的有安慰和治愈到我”。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给予了我新的视角,让我不断去思考关于社会、关于个体,关于自我。

虽从最后的职业选择来看,种种原因,我并没有选择专业所对口的工作,但是人生那么长,从来不仅仅只有工作。专业学习给我带来的输入与影响,已远远超出就业本身。很喜欢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们经历的每个人和每个事,都在塑造现在的自己呀。

(五)点滴思考

然后是一些近期的思考和感悟吧,和前文没什么关系,平时会经常迸发一些点状的想法,然后随手记录下来,就借这篇随笔将这些最近的几个小记录拼凑起来吧。

「保持深度思考」

透过行为看动机,跳出感觉看本质。

「因为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现在再去看当年的这句话,不禁会感慨,年轻真好。

但是年龄的增长,踩坑和试错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如何判断、如何选择,会显得愈发重要。

如何做判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增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保持对自我的探索欲,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不断明确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感受与想法。

如何做选择——在一定信息和意见收集的基础上,保持客观理性,且保持决策的独立性。

一旦做了选择or决策,别后悔,别回头,踩坑又如何,毕竟那是那个时间点,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深思熟虑后并遵循了自己内心的结果呀。

「从“改变不能接受的”到“接受不能改变的”」

“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句话是我中学时期一个笔友的座右铭。

当时的我更喜欢的是前半句,在践行前半句的过程中,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获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现在会更希望自己能践行后半句,毕竟不能改变,很多时候,是生活的常态呀,学会和解,放下一些执念,更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同理和认可他人」

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没有被无条件地爱过的,至少是没有被表达过,我们是值得被无条件爱的。成长的路上,被爱总会有很多附加条件——比如,要懂事、要听话、要优秀,要考高分。

曾经有一个男孩子,他说自己的内心非常自卑,当时的我非常不能够理解,从世俗的眼光,他的外在,从相貌到学历到工作到家庭,我找不到一个会让他自卑的点。之后我才了解到,是因为,在他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总是要求严格,他很少被肯定被认可,在长期这样的环境里,他内心也会缺乏自信。

当一个人缺乏自我认同,成年后会极度渴求希望外界去给予认同,也很难从心底里去接受一些客观的批评,TA内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蜷缩在角落里——“我的能量已经很低很低了,求求你们不要再来挑剔和消耗我了”。当一个人无法自我接纳时,TA也很难真正地去接纳和认可别人,长期被挑剔,潜意识里也会习得对别人的挑剔。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可能是健康,可能是外貌,可能是不那么幸福的原生家庭,可能是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能力的短板,可能是性格上的某一点缺点。学会爱自己,学会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不骄傲,接纳自己的不足而不自责,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学习和成长,这是我对爱自己的定义。当我们习得了对自己的宽容,也逐渐会习得对他人的包容,在不断同理、理解和接纳和认可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人际和关系的良性发展。

「防御可能可以让你感到安全,但防御不能让你拥有幸福」

这个话题是这两天的一个新感悟吧。

我见过一些在职场上十年多也依然对他人信任度很高的人,也见过一些在情感中能够真实做自己的人,他们的状态给我的感受是,他们的安全感是充足的,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的、放松的、相互满足的人际关系。

防御伤己,防御有时也会伤人。但是防御机制强的人,并不想伤人,他们只是穿了厚厚的防护衣,他们只是想保护好自己。

我能理解。

每当有朋友给我表达在某一次的创伤经历后,TA的结论是之后要更谨慎更理性要加固自己的防御的时候,我也常常感到难过和心疼。

那些穿着保护衣的人儿呀,希望你能够找到一个让你们感到安全的环境,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慢慢脱下那一层厚厚的防弹衣,找到那些可能被遗失了很久的、本该属于你们的幸福和快乐。

(六)写在最后

“愿你活得烈马青葱呀,愿你还有奋不顾身的勇气;

愿你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呀,愿你还有任性的权利;

愿你的笑眼里有光呀,愿你的故事里有情怀和甜蜜;

愿有人爱你的青春年少呀,也爱你的油盐和柴米。”

                                                                                                  ——16年《蒋小喵的碎碎念》

最后的最后,要写一个结尾,毕竟我的随笔,五年磨一篇(手动狗头)。16年的那段结尾,我到现在也还是蛮喜欢的,21年因阅读的匮乏,已写不出那样的词句,那就用一些照片来结尾吧,在这个即将岁末的时间里,祝你们,祝我,在每一个年纪里,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吖。

18岁是最好的年纪呀,

20岁也是最好的年纪,

22岁是最好的年纪呀,

24岁也是,

26、27岁是最好的年纪呀,

相信28岁、30岁、40岁也一定是......

感谢新朋友、老朋友或是陌生人,读完一个平凡的又有些话痨的女孩的周末碎碎念呀。有点长,还有点杂,如果其中有触动到你的点呀,欢迎给我留言。

我的故事未完待续,也希望有机会,读一读、听一听,关于你的,你们的。


16年的日志链接:

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70D44BD8597F59C17E373CD8FC39B77790FF7E2EB6626EC79B58FBDAAC7DCABE24BC53DCD1956F3F2A34CF035BCCF88D?subtype=0&sid=&blog_photo=0&appid=2&ciphertext=70D44BD8597F59C17E373CD8FC39B77790FF7E2EB6626EC79B58FBDAAC7DCABE24BC53DCD1956F3F2A34CF035BCCF88D&_wv=1#wechat_qqauth&wechat_redirect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