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被湮没的拓荒者 之三

垦荒建屯

作者 求真

吕东平既是垦荒建屯的谋划者,设计者,组织者,也是不谋私利,亲力亲为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吕东平,山东日照人。一九六八年,时年一十九岁,曾只身闯荡辽吉黑蒙。虽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受尽百般磨难,但终因当时政治气候使然,谋求落户未果。

一九七二年,吕东平重返东北,先后在吉林浑江地区抬过煤粉,装过火车,与其弟弟在露水河林业局伐过大木,在松树镇四道岔落户务农。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再度闯入黑龙江,走进了无边无际的北大荒。他坚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句古老格言。并坚信,命运终会眷顾那些不畏艰辛的勤奋之人,终会为自己打开一扇幸福的理想之门。

但是,事与愿违,在黑龙江,为谋求落户,吕东平兄弟二人,多处奔波,曾踏雪送礼科洛河。曾与吕其林去过大西江,红卫,赤卫,曾为找活谋生夜奔大杨树煤矿。为维持生计,曾与丁肇顺跳火车渡江卖灯泡。但皆因无亲无故无关系,找活落户的希望,全都化为泡影。        在找活未能,落户无门的前提下,吕东平萌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决心组织并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为接济遍地落户无门的流民们创建一个安身立业的家园。

一九七四年四月 七 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吕东平,率吕东明,丁肇顺一行三人,踏上漫漫长途,探索寻找理想中的生存之地。

他们三人避开防火检查站,在嫩北农场下车后,经过数日昼夜爬山越岭,风歺露宿,忍饥挨饿,曾饿极生嚼麦籽,喝饮河水充饥。终于四月八日下午,找到了一片如意的原始荒原,确定在那里垦荒建屯。并折了三根粗树枝插在那里作为标记,以备下次来好找,这三根树枝,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标识。

回嫩江后,与早已有过联系的长庆几户老乡沟通后,赢得了他们的响应与支持。经过筹备,于四月下旬,吕东平率一行七人经过两天一夜的爬山越岭来到这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以个人力量垦荒建屯的新创举。

那年,吕东平,25岁。吕东明,21岁。丁肇顺,23岁。吕其林,22岁。 费洪军,42岁。费义乐,35岁。韩玉碟,57岁。他们七人是最早创始人。

他们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砍来木杆,割了苫房草,以最原始的“干打垒”方式,筑起了两间简易窝棚。这便是那片小平原上,后来被称为“迎丰村”的第一栋具有深远意义的简易民房。

万事开头难,要想开荒建屯,何其容易!他们没有资金,没有农业机械,没有口粮,没有种籽,连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垦荒建屯的目标,无疑于天方夜谭。但他们有理想,有毅力,更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为筹集资金,吕东平、吕东明兄弟慷慨解囊,拿出头一年在浑江市齐心大队积攒的七八百元 现金和原来的积蓄,用来购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招待从各地慕名而来投奔的农民,以及用于各种差旅费用。在吕氏兄弟带动下,其他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积蓄,以解燃眉之急。

吕东平多次拜访时任哈尔通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陶仁洲,非常诚恳地叙说了现实困境,向陶书记谈了开荒建屯的计划和理想,并请求援助。

对于吕东平的创新精神,开荒建屯的宏伟理想, 陶书记很受感动。他不想目睹大家用镐头一镐一镐开荒,汗水洒在地上,双手被磨出一个个血泡。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了陶仁洲书记,象愚公移山感动了天帝一样。陶书记本能地也对开荒建屯产生了自信,随即召开支部会议和社员大会,一致通过了吕东平的求援请求,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陶书记领导下的哈尔通大队,借给了口粮,借给了籽种,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大家一个个兴高采烈,欢呼雀跃,二十几个小伙子用面袋,丝织袋连背带扛,从哈尔通趟水渡河扛到新建点上,往返不停如同长龙,谈笑风生恰似乐队。

最值得高兴的是,大队开会通过了吕东平的请求,由机耕队长田玉国,带着四个驾驶员,开着一台75马力、一台54马力的两台东方红拖拉机驶进荒原,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伴随着大家的欢呼声翻起黑土,响彻山谷。吕东平坐在副驾驶座上亲自指挥,打阡开荒。数日内,便垦荒二千余亩,为开荒建屯筑就了坚实的基础,使未来的“迎丰村”既成事实。

因垦荒较晚,误了小麦播种时节,陶书记又为垦荒建屯的人们,提供了生长期短的荞麦和穄子两样籽种,使得两千余亩新垦农田均及时播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荞麦取得空前大丰收,解决了一百二十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并延续吃了好几年。

垦荒建屯轰轰烈烈,声名远扬,建屯事迹的赞誉被扩大,越传越神,成为人们的茶余饭后的话料。陆续引来各省远近一些农民前来投奔。如先期的袁春明,王杜木,刘加海,费义明,刘加元,田景春,王任成,刘长水,刘贤正等等,纷纷投奔而来。随后谷仁龙,袁学孝,刘文平,王允文,张观,魏茂明,郑成晓等也都有序而来。那年,已达二十五户,人口达一百二十五人。

原始荒原变成了村庄,到处洋溢着一片新气象,歌声,笑声,欢乐声,声声迴映山谷,响彻云宵。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被湮没的拓荒者 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