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想(三)

        有的老师在教了很多年后,自己渐渐老了,结果离学生越来越远。但有的老师不论自己是白发飘飘,还是步履维艰,都能贴近学生的思维,知识不老化,原因就在这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它还能促进你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思想,比如说教《杨修之死》这篇文章,许多老师觉得没什么可教,我教的时候紧扣“鸡肋”二字展开,结果学生提出来了,其实对于曹操来说,杨修未尝不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后基于学生的这一动态生成。我引导学生作了知识分子的“鸡肋心理和生存现状”分析。开辟了这一课的新天地。自我感觉很满意,把它写成了一个教学案例,结果还发表了。当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不仅仅要关注动态生成这一角度。但这是最重要的角度。

        以上是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谈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运用与差别。接下来谈谈流程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随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