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信息】:413-常十七
【作业要求】:从之前5个选题里选择1个,展开写1000字以上
【作业如下】:
《如何坚持日更》
日更,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坚持。作为一个挑战日更,已然失败了三次的我来说,这是我第四次开始,向日更发起挑战。
01.咬牙也要坚持
第一次,我盲目乐观的认为,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彼时还有一些文章的存货。于是信心百倍的,开启了我的第一次日更。
坚持了大约十多天,先是每天搬运之前写好的文章,等到存货都用光了之后,开始动笔写文。
或许是因为许久不曾练笔的原因,感觉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行文枯燥无味,言之无物。终于有一晚,徒生江郎才尽之感,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只好无奈作罢。举手投降。
第一次日更,以失败告终。
02.大量阅读,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鉴于第一次日更的失败,是因为自己大脑空空如也,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开始有计划的大量阅读。
强行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书。我始终相信,这个漫长的积累素材的过程,是急不来的,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丰富了知识储备,写出来的观点才会深刻,文字才会有妙笔生花之感。
浮躁的社会,焦虑的人们,往往一开始就急吼吼的想要立马写作变现,可我想,最基础的,还是要文章的质量过关,才会有人愿意出钱,买你写出来的文字。
最近阅读的书籍有,《人间词话》《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红楼梦》《明朝那些事儿》《红与黑》《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国家宝藏》《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等。
形形色色的各类书籍,有的精读,有的泛读,像是无论如何都读不下去的《人类简史》,我选择听书,把它听下去。
公众号上的爆款文章我也会看,然后去尝试着仿写,练笔。
就连出差,也要坚持读书。故事类的我就揣摩行文逻辑,文章框架,干货类的我就记笔记,积累素材。我一个做旅游的,认认真真的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之类的书,扎扎实实的啃。
0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在持续阅读中,我开启了第二次日更。
第二次日更开始没几天,恰逢公司派我去西班牙和葡萄牙带团。
一开始我还能每天坚持日更,写游记。
然而,由于西班牙跟国内有着7个小时的时差,黑白颠倒的倒时差,白天带团走行程,亦很是辛苦,终于在有一天,带着游客从西班牙出发去摩洛哥,玩了一整天,回到宾馆后,累得稀碎,累得不想写字,断更!
复盘,究其原因。累,不是理由,还是自己没有定力,不够努力,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对自己不够严格要求,被懒惰的坏习惯战胜了!还是自己,没有将写作这件事情,坚持成习惯!
第二次日更,功败垂成,暗淡收场。
04.抱团取暖,组队前行。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鉴于第二次日更的失败,是由于随心所欲的放纵自己的懒惰,不够坚持。所以回国后,我精挑细选,报了一个为期30天的写作训练营。
我要强行让自己,与一群至少是非常热爱写作的人为伍,组队前行。参加这个训练营的初衷特别简单,我只是想着,30天,怎么着,也能养成写作的习惯了。
但是,这个写作班,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首先是老师的这个课程,特别的系统化,完全的方法论!实操性强,很多行文理论,拿来即可使用。于是每天我都是那种,听完了音频课,迫不及待的要落笔实践一下。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自嗨式日记形写作,简直是,太不成样子了。难怪阅读量低。最近在做的事,是暴改之前的文章,这很有趣。
所以你看,这真的是个很好的时代,你想学的东西,你都可以找到专业的人,专业的课,来教你。节约了你,无数的时间成本。只要你肯学,你都会找到大神或大咖来教你。
我报的这个写作班,讲课的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所以他讲出来的课,完全的理科生思维,唯方法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干货满满。
听到第12天的课程,不夸张的讲,关于文章架构方面,我终于从一片混沌迈向清楚明朗。也终于肯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知识真的不能碎片化学习,至少要来一次系统化整改。
之后是这个写作班的分组,打卡机制。这真的是,彻底养成了我每天写一篇文章的习惯!
最后,是这个写作班的组织者,特别的负责任,组长,班长,班主任,都用最大的热情,帮助我,不让我落后。
我是慢热的摩羯座,这些素未谋面,人海中不曾相识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结识到一个写作群里。对我无私又亲切的帮助,让我很是感动。
05.熟悉的游戏规则
首先我热爱写作,愿意挑战这个日更的活动。其次我坚持大量阅读,有很多话题想尝试着写一写。
最后我还参加了为期30天的写作训练营,每天坚持打卡写文章,切实做到了将每天写作当成一个习惯。并且我还是训练营98名同学中的“行动之星”。
那么,为什么第三次,我又失败了呢?
那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从23:30开始写文章,发表于00:10,过时间了!
第三次日更,以戏剧性般的收尾而结束。所以小伙伴们,弄清楚游戏规则,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我参加的写作班,班主任成书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学习很苦,坚持很酷”。送给为了理想,执着前行,坚持日更,努力不放弃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