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芒种古诗五首:一雨接芒种,五月候作梅
雨自半夜潇潇落下,驱散端午节时段的暑热,迎来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夏雨到了芒种时节,可谓好雨,大而爽,仿佛一瓶及时矿泉水,消除心热,顺带凉风,有着一雨如春的感觉。然而比春天更好,因为爽而不寒。
远处云山低垂,天上沉云流荡,反而远山近水,更加烟雨湿翠,你会想到李商隐的“芙蓉塘外有轻雷”。
这芒种之雨,实乃天地好雨,因为正是农作物需要大量丰沛雨水,在温润里茁壮生长的时期。
芒种节气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是仲夏首节,上古人们就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获得了丰富的天气时节和农作物的生产经验,芒种之所以叫做芒种,是因为此阶段,日照充足,又降雨沣沛,最适合水稻的播种分秧与生长。芒种在周朝是指水稻的种子,汉朝将芒种节气定名后,芒种还含着深刻的迫切感,因为此时不种,时将晚矣,芒种之后的高温酷暑,会让你错失种植机会,错过一年的丰收。
所以芒种,在古代,是农业大节气,农业秋天的收成,都寄望在这一时段的耕种辛勤里。
芒种多雨,由于太阳继续北移,快要到达北回归线,造成的海洋洋流气团,深入北半球内陆,长江江南沿岸进入梅雨期,而雨带深入黄淮流域,是一年中雨水充沛的时段。
此时的风雨,显然不同春天的和风细雨,有着炎风暑雨之感,然而耕种以及期待收获的美,山川深浓的夏色,让人们从心中生出最深沉的热爱。不信你看看那些雨中耕作的农民,带着笑容披风沐雨。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芒种五月节 》
农历五月的温暖湿润,催生了草本中的小昆虫,螳螂,蛐蛐,金龟子,蜻蜓,乃至苍蝇蚊子,都进入了繁殖期。
诗经有“五月鸣蜩”,所谓螽斯,看过宫斗剧的人,都应该记得皇宫里有螽斯门,螽斯就是蛐蛐,此时正是繁殖旺盛期,包括了螳螂乃至蟑螂。那些后妃们不得已期盼五月的临幸,因为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未来。
芒种节气往往落在在农历五月上旬,生生不息的当然不只是农田苗木,还有昆虫,还有人类延续的多子多福是虔诚愿望。
芒种节气的第一候,就是螳螂生,当代的人肯定不理解为什么用这样不美的昆虫作为物候的象征,对于古人来讲,看重的,就是生生不息。
夏云因为水汽足,呈现厚重的色彩,且变化多端,如同各种奇异的山峰,倒映在夏天丰盈的水面,更像立体的幻境,夏天看云赏雨,自然是和别的季节有所不同,风起云涌,夏雷震震,也容易击中人心最爽烈的一处。而这样的夏景里,成熟的鸟儿带着孩子四处翻飞,因为夏天果实成熟,昆虫增多,那飞动的身影和叫声,也格外欢快满足。
此时正是荷花开始打苞盛开的时段,风风雨雨之中,荷花出水,那是春天从陆地飞向泽国。风雨何妨。
农民们此时天晴忙着收麦收蚕,遇到下雨赶紧插秧蓄水,如此辛苦,却还面带微笑。一年中最忙碌的夏收夏种,都在此时,如果不是特别的风雨不调,他们脸上都有笑容,因为自然和自己辛苦的回报,在麦田,在林果,而将来在稻田。
相问起来,总还是低调而朴实的,还好,还可以,然后继续泥腿子下田。
这是个辛苦而饱满的时段啊。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南宋 · 楼璹《耕图二十一首 其八 拔秧 》
在先秦,芒种或者是将稻谷撒到田野,广种薄收。最后的稻谷必须在芒种节气左右下田。但是到了汉朝之后,农业更加精细化,对于水稻的种植,更加细致。
因为洒下的谷物,虽然可以长成禾苗,但是这么多的禾苗簇生一起,需要大量的水和阳光,也往往造成秋天的收获,因为禾苗太多,营养不足而减产。
所以汉朝时候,已经有成熟的农业管理经验,水稻的育种,会提前到谷雨,而芒种时节,是分秧插苗,保证每颗小苗都有足够的阳光雨水的时段,这样秋天的丰收才会颗粒饱满。
所以自汉朝起,芒种节气的含义,是指的种植水稻秧苗,当然也包含了此时必须赶紧收获成熟的小麦,因为此时多雨,小麦如果不及时收割,会造成麦粒出芽,减产。
但芒种的重点,还在于水稻的及时插秧。
南宋是农业精耕细作的阶段,向土地寻求更多的回报,所以更加精细。
芒种时节多雨,正好是将水稻秧苗分栽的时期。
这里就是细节描述家庭插秧的情况。
那还没有分种的秧苗,翠色如毯,萋萋如同芳草摇曳,看起来是那样的茂密清新。
清晨的时候,父子下到稻苗培育的地方,一篼篼带根拔起,互相配合,将这些新秧苗送到新的水田。
在细雨中,把这些秧苗洗干净,握在手中,青青秧苗重新插在大水田里,根部没有宿泥,便于快速的成活。
父子两个都在抓紧时间,趁着芒种这几天。赶紧分秧插种,那青色成捆的秧苗,就堆放在新的水田陇上,是一种催促,需要快些将这些可爱的秧苗插进田里,因为过了这个时段,秧苗很难成活,而前功尽弃,丰收无望。
自古插秧,是个非常劳累的事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秧苗移植到广袤的水田当中,还要保证间距,成活率,所谓背朝骄阳,汗滴水中,弓腰驼背,在泥泞中迅速完成这些工作。
他们别无出路,不能也不忍荒弃良田。只有插秧过的人,才会爱惜粮食,所谓粒粒皆辛苦。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南宋 · 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 其一 》
实际宋朝的时候,梅雨就已经很宽泛了。仲夏芒种时节的雨,梅子已然成熟,甚至都已经采摘,但是仍旧习惯,将这种夏雨,称为梅雨。
而仲夏的雨,时而狂暴,尤其是近海的江南地区,从海上带来的水分充足的气团,往往形成狂风暴雨,又或者经久不散。
这样的雨固然能够一洗暑热,但是在雨中呆久,这种风雨天气也容易造成人体失温现象,就是温度虽然没有降低,但是人的热量持续三十,反而觉得寒冷。
看看这年芒种时节的雨,那是暴雨连天,江河水面,海面宽阔,狂风巨浪。
但是这也正是水稻插秧的好季节,渴水的稻苗,正喜欢这样的风雨。
在吴地,也会是江浙一带的农民,此时必须下田。因为这是关系到一年的收成。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里,他们穿着破旧的棉絮,外面再加上蓑衣,站在水中,冷一阵热一阵的插秧,所谓水深火热,冷汗相交,莫过于此吧。
哀哉伟哉,伟大而辛劳的稻农。
“五月候作梅,一雨接芒种。
菌耳花箧衣,烂书揭不动。
樵子不上山,薪炭贵如矿。
买瓦费百钱,巳觉倒囊笼。
命工勿多摊,擘艾聊救痛。”明 · 徐渭《补屋 》节录
在江南地区,芒种时节的雨可能形成连绵的长达20多天的梅雨。这里的梅雨,已经不是梅子黄时雨,而是高温高湿,水汽充足,形成的夏天“霉雨”。
因为和梅子黄时接近,所以这段时间也叫作梅雨。
农民是开心,但是这样的雨对人是非常不友好的,物品产生霉变,细菌横生。
这是明朝的徐渭,芒种时节的雨,让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且这雨潮湿,反而比秋冬更让人难以忍受。
那霉菌霉烂了箱子里的衣裳,水汽让书籍折叠腐烂,连书页都打不开,外面大雨,家里小雨,肮脏郁闷不堪。
古代的人会在这样的季节采用炭火烘烤的方式,保持室内的干燥,但是这也是有成本的,除非你平日多有储藏,临时才想到用炭火补救,结果这样的雨,樵夫不上山,新炭贵如金,你买得起吗?
就是现在买瓦,想必徐渭经济状态不好,连买瓦的钱都倾了家底,但是又不能不补,只好赶要紧的地方添上新瓦,宛如一个人生病,只能说哪里最痛,就医疗缓解哪里。
实际居住条件,从古到今都是关系到人健康的大事。古来物力有限,建筑多依赖木料,人们很少有条件楼居,夏天最怕的不只是空气热,最担忧的,就是这种破屋夏雨,损失不亚火灾,有多少珍贵的家藏,都眼睁睁看着在雨水潮湿中泡汤。
所以芒种时节,不但要提前整修房屋,还要预防身体疾病。
古代的端午和芒种接近,也是提醒人们预防这夏天各种高温高湿产生的病邪。
“开窗四望意欣然,插遍新秧绿满田。
乍暖又寒芒种候,启晴还雨熟梅天。
池边细浪知鱼乐,草长平坡看鸭眠。
自笑老来生计拙,疏慵真适有閒缘。 ”明 · 文肇祉《自遣》
田园中的芒种自有一种大气蓬勃的茁壮之美。
开窗四看,到处是新插的水稻,青色水稻苗,浅绿如针,一天一个样,绿满无边水田。
这是夏天里最清新的人工美,视觉宛如春天,却给人更笃定的感觉,因为不久,这就是丰收的良田。
芒种节日,有太阳则暴暖,有风雨则湿寒,时晴时雨,是梅子黄熟的季节,又何止梅子?山林田园此时提供最丰盛的瓜果,瓜浮李沉,杨梅,杏子,荔枝,枇杷,芒果次第成熟。
水中鱼肥,草上鸭眠。
若无闲事挂心头,山川田园之美,当在此时。设若家有几亩地,有个前有果树后有菜园的院子,这仲夏过得不比富贵人家差,因为明月清风不费钱,瓜果蔬菜也不费钱哦。
写到这里,我都动了阳台种菜的心思。城市的人居高楼,现在少有梅雨霉坏房屋衣裳书籍的苦楚,但是也离真正的田园和地气远了。
在窗外夏雨潇潇的芒种,我觉得不能浪费这阳台上的芒种天时呀,赶紧搞点耐夏的藤木蔬菜,以表示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珍惜和热爱吧。珍惜这芒种的雨,夏日的阳光,致敬历史和农民。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