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建议家长——先“自鸡”,再“鸡娃”

前些天,一则匪夷所思的新闻引得大家爆笑。一位家长向教育局举报:一对教师夫妻居然在自己家里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这对同班的其他孩子来讲是绝对的不公平!要求这对教师夫妻给孩子的全班同学义务辅导功课,否则就应该制裁这对教师夫妻。

之后更夸张的是,有人竟要求立法,规定教师不得给自己的子女补课……

新闻一报出来,网上一片哗然:且不说行政部门没有立法权,即便有立法权,如果立法规定父母不能家里教育自己的子女,那岂不就和《宪法》《民法》等基本法规定的“父母有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相违背了吗?让人不禁要问,这二位到底是不是中国公民?即便不是中国公民,只要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呀,怎么能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地提出如此践踏基本大法的要求呢?

网友们笑问:如果你是厨师,是不是不能在家给自己的孩子做饭?如果你是医生,是不是孩子感冒了不能在家指导孩子吃什么感冒药?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两位家长的无理取闹雷到了,怀疑他们脑子不正常。

真实而巨大的焦虑

其实,这两位家长的脑子超乎常人地正常,而且非常“敏锐”。他们“敏锐”地感受到当校外机构叫停之后,作为家长必须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并为此而焦虑。

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了那位举报的家长的逻辑——课外辅导班都停了,孩子的功课需要家长自己辅导了。而自己又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或者不愿意付出辛苦,于是看到那些有能力自己在家辅导孩子的家长便异常愤怒。想到那些职业就是老师的家长可以轻而易举地辅导自己的孩子,更是怒不可遏,遂愤而举报了人家。

可见,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教师能不能在家辅导自己的孩子,而是在于部分家长因为自己不能像老师那样正确有效地辅导孩子而焦虑。

“鸡娃”实际上是“鸡”自己

看看“牛娃”们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不但聪明,而且对学习本身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刻苦努力,一路考取好学校,接受着高水平教师专业又高效的指导,最终奔向美好的未来。这里面的关键因素都与父母有关——高智商是从父母那遗传来的;学习的动力是需要父母帮他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才能有的;学习的热情需要能把复杂问题讲简单的好老师来保护。只有考上好学校才有可能成为这种好老师的学生,而要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总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而这个闭环的关键,就是自身很优秀、也肯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家长。

所以,“鸡娃”的本质实际上是“拼爹拼妈”——要么拼家长的财力和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要么拼家长自己的学识、才华、能力。这一点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决定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如此。

如果想像50、60年代那样,生了孩子就不用管了,往学校一交就“静待花开”,那就必须得接受绝大多数孩子无法按照家长的期待成为社会栋梁的结果。因为,仅凭孩子自己的自控力,无论如何也抵御不住今天社会上各种游戏、聊天工具和生活享受的诱惑。家长撒手不管,完全交给学校,也不是不可以,国家也给了出路——成为那50%初中毕业即走向职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

矛盾的焦点

既然有出路,那家长还焦虑什么呢?矛盾的焦点在于“不甘心”。

虽说劳动最光荣,凭力气吃饭不丢人,但家长会心疼孩子这辈子过得太辛苦。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家长本身是否愿意为实现对孩子的美好期待而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家长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能把这个努力落实到什么程度。

有些家长空有美好的愿望,既不愿意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全身心投入到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又期待孩子能自己知道努力拼搏、拒绝诱惑,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了杰出人才。不客气地讲,这种期待基本上是在痴人说梦。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非常理性的,懂得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教育孩子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也仍然有许多苦恼——很难找到恰当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自己没有能力在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层面指导孩子……勤奋的家长尚且不见得能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再把孩子“放羊不管”,后果可想而知。

绝大多数90后年轻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敢轻易生孩子,更别提二胎三胎了。因为承担不了教育孩子的时间、精力成本,也承担不了要从头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这项技能的辛苦,更承担不了放任孩子不成才、一生平庸的结果。

建议家长

先“自鸡”,再“鸡娃”

在学习的五个方面——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中,家长最容易从孩子的日常学习中看到、并且上手指导的,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但这恰恰是亲子矛盾的爆发点。此外,相当多的家长喜欢在学习态度上指导孩子。但实际上,孩子并不需要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说教,反而需要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怎么做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在这些问题上,多数家长反而无能为力了,只能无奈地承认自己上学时数学和物理就没学明白,或者自己上学时就很偏科,从来就对语文和英语束手无策,根本没有现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孩子。

所以家长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重新回过头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科本质和要领,以及学好该学科应该具体做哪些事情,怎么做,按什么顺序做,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如果家长自己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也可以想办法邀请年长一些的其他孩子来给自家孩子做指导。但家长一定要有深度的参与,跟着自家孩子一起向来传经送宝的孩子虚心学习,最终还是要家长和孩子都学会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在孩子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给予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在此过程中,家长也就逐渐摸索出了每天的时间该如何安排,各个学科之间的配比、平衡和融会贯通。这就是总体的学习习惯。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学科知识自然不再那么费劲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出了学习能力。

在孩子的幼年阶段,一定是先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的学习态度自然就端正了。如果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缺乏学习动力,那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激发他的学习欲望,学习态度自然就端正了。所以,无论孩子处在哪个成长阶段,都最好不要用大套的空泛说教来指责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看了前面的文字,大家可能意识到了:“双减”政策的确可以切实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因为它要求每一个家长都要认真切实地担起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不可能花点钱把孩子往机构或者哪里一推,孩子就成才了。机构关了,学校不让老师多讲、多上课,那就只剩下家长自己辅导孩子了。而这一刻,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教育是个非常专业的工作,并不像大家在网上当键盘侠那样,轻易就可以指点一下,老师不该这么教,老师不该那么做,需要踏踏实实从头学起,刻苦钻研。

如果怕苦怕累,当然可以选择不做,那就接受孩子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命运。有一个平和而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难得的。怕就怕,既不想付出教育孩子的艰辛,又想让孩子得到和那些辛苦培养孩子的家庭一样的结果,那就只剩下像巨婴一样的无理取闹了。

从现在开始,刻苦复习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语数外理化生各学科基础知识吧。如果有余力,还可以再陪孩子一起练练钢琴、古筝、围棋、舞蹈、绘画、书法,或者至少和孩子一起读书、旅行、看纪录片吧!用自己的行动去做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家长!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属作者,欢迎转发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之下,建议家长——先“自鸡”,再“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