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书院 ‖袁培根《说说诗词》(二)

袁培根老师



说说诗词(二)

袁培根


各位诗友: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次交流的主要内容。

上次讲了诗词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为写而写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不可能流传,不可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欢。

我们还讲了诗词是韵文体裁,要押韵,要讲究字声平仄的合理安排,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味道。

今天,我们接着讲诗词的几个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诗词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音乐美、建筑美和意境美。

下面展开讲讲音乐美、建筑美和意境美。

音乐美,具体指的是诗词的字声平仄和押韵的安排非常合理,自然的带有乐感,适于吟唱。上次讲到了句中要平仄交替,句与句之间在二四六字位要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

我们看看这个:

杂吟

回望少年不晓愁,蹉跎岁月艺勤求。

浓挥彩兴心犹尚,勿论冬春夏与秋。

回望少年不晓愁

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句,“犯孤平”了。

“犯孤平”,指一个句子中的平声字分布不合理,没有两个平声字相连在一起的。平声字在句子里觉得很孤立很委屈。

“犯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之一。

“犯孤平”,一般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里容易出现。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或者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才行,使句子里有两个平声字紧密相连。这句第五字位不好改,我们可以在第三字位上改,改为“回望当年不晓愁”,作者的原意得到保留,格律没有毛病了。

看看这个:

梅溪湖

山水洲城融一体,绿色低碳数梅溪。

蓝天碧水鸣百鸟,风景秀丽赛杭西。

山水洲城融一体,

平仄平平平仄仄

绿色低碳数梅溪。

仄仄平仄仄平平(本句字声失替,第二字位与上句失对)

蓝天碧水鸣百鸟,

平平仄仄平仄仄(与上一句失粘,句中字声失替。)

风景秀丽赛杭西。

平仄仄仄仄平平(句中字声失对。)

这首从第一句看,是“仄起不押韵式”,正规的字声应该如下:

中仄平平中仄仄(第五字位若为仄声字,虽然三仄尾了,但不算病。)

中平中仄仄平平(这句第五字位不能用平声字,等下会讲。)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

   

那么,这首怎么样改成合律的呢?大家来试试看。

梅溪湖

山水洲城融一体,葱茏幽静数梅溪。

蓝天笼住桃花岭,万户千家听鸟啼。

第一句一字未动,第二句改动四个字,葱茏就是绿色,低碳不是诗语,而且“低”字挤韵了。挤韵,就是同一句中有与韵脚同部的字。这首诗用的是【八齐】韵,低字在八齐里面。挤韵使句子失去了铿锵音调,是不合格律规则的。第三句“蓝天碧水鸣百鸟”,重了“水”字,而且这样的文字,可以放在其他好多地方,比如放到洞庭湖,放到烈士公园等等都可以,改为蓝天笼住桃花岭,更加体现出在写梅溪湖,紧扣题目。第四句完全改了。原作“赛杭西”,杭州西湖不能简单的简化为杭西。

再来看看改后的字声安排:

梅溪湖

山水洲城融一体,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在二四六交替)

葱茏幽静数梅溪。

平平平仄仄平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蓝天笼住桃花岭,

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粘)

万户千家听鸟啼。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记住:

每一句,句中二四六字位字声要平仄交替、第二句与第一句二四六字位要字声平仄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二四六字位要字声平仄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二四六字位要字声平仄相对。不这样就会出现失替失对失粘。失替失对失粘都不合乎格律规则要求。

律诗的字声平仄安排,只要把这个合乎规则的四句重叠一下即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在二四六交替)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平仄交替,与上句平仄相对)

注意: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第五字位要讲究,只能用仄声字,否则造成“三平尾”。三平尾,是格律诗的大忌。

举例:

铁证降书桑儿败

八年抗战芷江休,洒血抛颅始开头。

铁证降书桑儿败,英烈千古芳名留。

我们不论这首作品的质量,只说字声格律。

英烈千古芳名留

平仄平仄平平平

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全是平声字,就叫“三平尾”。

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

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基本不论,二四六一定分明”的说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数字上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对奇数字的要求则可灵活。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词的五七言句的句式,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现在一般概念是,格律诗有三平尾是败笔。对知道这个禁忌的人而言,现在习作格律诗,就会刻意地去避开三平尾。

“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唐诗自李商隐后不见三平尾,宋诗中自陆游后不见三平尾,元明清的格律诗基本没有三平尾。

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看,平仄相错,韵律感成就了韵律美,形成固有平仄格式。又因上下对平仄互粘,一般不易出现三平尾。这样,按理写诗时应能自然的回避了。

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不太少的。像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三平尾”的现象。

现举几例: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这是因为格律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定型,直到宋代,在陆游之前才完成,所以陆游之后三平尾就极为少见了。就像婚姻法之前,可以找几个老婆,对于那些已经找了几个老婆的,我们不能判他们犯了婚姻法。不能说唐代的大诗人有三平尾,我们也可以搞三平尾。

关于音律的最后一个要点,律诗的白脚句的末字,不要全用上声字、不要全用去声字、不要全用入声字,能上去入间开用,是最理想的。

这样作要求,也是为了音乐美的效果,读起来听起来令人感觉舒服,是一种享受。为了节约时间,就不举例展开讲了,大家在读经典诗词的时候,多去体会。

以上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诗词的音乐美。

几个名词概念:犯孤平、失替、失对、失粘、挤韵、三平尾。还有撞韵、连韵、上尾等,以后有机会再讲。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诗词的建筑美。

诗词的建筑美,是讲诗词的句式结构,讲诗词的谋篇布局。

外在的形式上,诗词对每句每首的字数有规定,对每首的句数有规定,特别是格律诗,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四句、七言八句,是绝对不能出错的这样就形成了它的整齐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习经历时间考验的名篇经典,二是对名人作品,也不能盲目崇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要认真分析、取长避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事与愿违,不知不觉而落了下乘。

最后补充一点,好诗尽量不犯四平头,但不是犯四平头就不是好诗,这里逆定理不成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真情、有诗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诗,即使偶尔出律也不失为优秀作品,何况犯平头呢!

附带讲一下“合掌”。

合掌,只对偶句的上下句同一个意思,又指上下句之间同位置的词是同义词。合掌也是应避免的诗病。因为诗这个问题字数本就不多,合掌了,导致诗文所含的信息量不大。

举例: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英雄、豪杰,均指中国人民,词义重 。

最后讲讲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美,又叫做“绘画美”。

意境,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内涵高雅,二是讲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优美。所谓“诗中有画”。

举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说出了一种高深的哲理。四句话,完美的充分的体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诗词的几个主要特征: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0-09-04 舞蝶制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竹韵书院 ‖袁培根《说说诗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