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如何用三件事来优化生活?
(知乎问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起床气刚刚散去。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阳光灿烂,繁(cao)忙(dan)的一天恍如隔世,这时能定出更加靠谱的计划。进阶选手可以考虑临睡前去做,这样能有更多时间思考,也减少第二天早上的意志力消耗。早起直接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2.写下来
很多人也会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这没有用:没记录,没发布,也不能有回顾。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 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在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三件事”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被一拖再拖而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如果当天没完成,可以思考下是不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是,可以把它划掉;如果是,写到第二天的计划里面去。若这件事在你计划清单里出现了一周还没做,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拖延它的本质是什么了。Tips:在前面增加数字1/100会让你更容易持续,也更有成就感。你可以从1/30开始,坚持一个月。
3.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变成了一个资源链接工具啦。
我会每天早上把计划发到生涯规划师微信群里面。一开始,我也不好意思发群,因为一方面涉及一些隐私,可能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做不到的话,第二天被人发现会很不好意思。不过后来我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发到了群里。想不到收益了很多。
128.按照这样做,我有什么受益吗?
(知乎问题:执行这样的一种计划,对我有什么帮助?)
第一个收益就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
无论再忙再想休息,我还是会去发三件事,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一件写下来的事情,你总不好意思一连三五天总拿出来吧,实在有负我个人成长导(hu)师(you)的盛名,所以只好对自己说:
“装逼就是祸,写了就要做!”
第二个收益是获得协作和资源 。
很多同事看到我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我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群里同学对我做的事情有建议时会说一句,很有帮助——有次在群里谈到与一个美国NCDA的主席沟通,结果群里Amy就给了我很多相关信息和建议,因为她们刚谈过。你也能通过帮助其他人勾搭到别人。
第三个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
我还在我的大学同学群天天发,几周以后,他们也开始打卡。你逐渐成为社交节点。但是要记得公众承诺的要点—— 和积极的人群在一起说,先行动至少一周,然后才号召一起来做。
129.什么是结果思维?
(知乎问题:如何用结果倒逼过程达成目标?)
什么叫做结果思维?
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动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
沟通只是一个过程,而达成共识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沟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听。”其实这个过程没有结果,对于别人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做过。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学到东西才是结果 ——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天起床都看专栏。”但是第二天你问他记得多少,其实并没多少。过一周你问他——有什么改变?其实没有什么改变。这样也就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结果。我们身边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却没有结果的人。
结果的第一定律:结果>过程。
130.如何进行实际应用?
(知乎问题:如何理解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不同,决定了他的身价?)
可以做一个测试:假如领导吩咐你,要你组织大家明天下午开场会,你会怎么做?做什么?
先不着急往下看,思考下你会具体怎么做?
毫无结果思维的人会仅仅发一封邮件通知大家,来不来不知道。他看到的指令是“通知” ,没想过什么结果。
一级结果思维的人会发完邮件,然后预定会议室,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能按时召开” 。
二级结果思维的人除了发邮件、预定会议室、打电话跟每个人确认,还会发给大家议程,准备会前资料。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召开,准备充分能达成共识” 。
三级结果思维的人除了做完前面的事,还会积极地引导讨论,形成会议记录,并且群发给更多人。他做出来的结果是能“交付和传播” 的。
真正的高手,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背后的结果——“解决问题” ,他会一直跟踪到事情解决,不行就再开会。这已经是领导者做的事情了。
对于结果不同程度的追求,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价。
131.如何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一个人普通爱好发展成为极致?
(知乎问题:如果理解,多想一步,多做一点,你就能比别人更好?)
假如你现在发现自己有一个能力——特别喜欢也擅长手绘,于是你在你的三件事里写“每天画一幅手绘”。但是——你现在知道了,这仅仅是一个行动。我们用结果思维升级一下。
首先要问自己的是结果第一律:“手绘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是开心,那么这是个兴趣,不管画成什么样子,快乐就好。但如果是有价值,那么结果必须是“画出一幅完整的手绘作品”。
然后问自己第二个问题:“谁会需要这个结果?我要交付给谁?他们觉得什么有价值?” 这是结果第二律:结果能交换。
你很快会意识到仅仅是好看、表达点儿自己的碎碎念是没交换价值的(很多人的公众号也是这个问题啊)——除非你本身已经被很多人关注了。手绘的价值是能迅速传递文字无法传递的信息,而且更加形象和美丽。简单说,手绘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才是可交换的。
进一步,你发现年轻的女性特别喜欢你的画风,这些人同时也需要关于“心理、个人成长、理财、美妆”等一系列的价值。而你很喜欢心理方面的内容。
你的结果升级成:“每天坚持画一幅对女性有帮助的、心理相关的手绘。”
为了超出大家的预期,你在每一幅画下面,还手写了一句非常暖心的话。你向用户征集自己的“暖心小语”,也在卡片上写上他们的名字,互动就建立起来了。
最后你问自己的问题是结果第三律:“有什么方式能复制和放大这个结果?”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扫描成图片,发到微博,然后逐渐让喜欢的人养成习惯去微信天天刷。
如果一旦有了规模,可以和出版社合作,给心理学图书画手绘图解——这样复制的是知识来源问题;可以设计几个固定的人物形象——这样复制的是每天的人物设定问题;还可以联系几个固定的渠道发布——这样复制的是传播途径 ……
从“我要画手绘”这件事,到“用视觉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的自媒体IP的结果。其实需要的,也是“外包思维”和“结果三定律”的层层深入。
132.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需要小确幸?
(知乎问题:说说为什么要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寻一点点的小幸福?)
“小确幸”源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意为 “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小确幸”的范围很广,没有具体的指涉。在书中,村上说,当他把洗过的干净内裤折好、整齐摆放在抽屉中,就会感到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
每一个“小确幸”持续几秒至几分不等。它可以是你吃到喜欢吃的冰激凌,可以是在“双11”买到之前想买的一个东西,可以是无缘无故送一个礼物给想送的人,可以是给父母亲一个特别的电话……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幸福清单”,就能找到一堆幸福清单。还有本书叫做《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里面每一页都是小确幸。
你得学会这个技能。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上升也下降。上升的时候你需要成就、学习,下降的时候,你需要点儿幸福。 再说,幸福真的是件高性价比的事。
村上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的最后写道:“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