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宝级儿童心理大师,教你如何用3招搞定0-5岁儿童的养育问题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调皮捣蛋,是个“拆弹手”;有的孩子不肯坐在桌边好好吃饭,非要家长追着跑;有的孩子稍有不顺心,就生气地打妈妈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孩子,其实,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

有一句老话:“育儿先育己。”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审视自己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和不妥,才导致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在《平井信义育儿法》一书中,作者平井信义以儿童能力发展的两个关键,即“自主性”和“体贴他人”为核心教育理念,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充满个性且身心健康的孩子的方法和智慧。

作为日本国宝级儿童心理大师,他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已50年余,在儿童人格发展以及儿童问题行为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此外,他还亲自养育了3个孩子和8个儿孙,这些丰富的经验让他独创的育儿方法影响了三代日本人。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用“亲肤育儿法”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让孩子捣蛋培养自主性发展、表达情绪教会孩子同理心等等,这些方法和经验都是他在育儿过程中实践并且行之有效的,非常值得我们父母借鉴。

01 “亲肤育儿法”,培养一个有爱的孩子

所谓亲肤育儿法(skin-ship),skin就是肌肤,ship意味着一种关系,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肌肤上的关系”。

顾名思义,就是要满足孩子与父母的皮肤接触需求。

当妈的一定都体验过,那就是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生下孩子后的几分钟内,医生就会将清理干净宝宝放到妈妈怀里,让宝宝和妈妈有个亲密接触。宝宝从狭窄的子宫来到这陌生的世界,充满了不安和恐惧,而这种肌肤接触让宝宝能够听到妈妈熟悉的脉搏和心跳,犹如回到了安全的环境中。

而满足孩子与父母的肌肤亲密需求,直接关系到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怎么实践“亲肤育儿法”呢?平井信义的建议是,在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抱、多背孩子,或者是陪在孩子身边睡觉等等,满足孩子的肌肤需求。

而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母乳喂养,妈妈在母乳喂养的时候,可以用温柔、欢快的语调多和孩子说说话,充满爱意地和孩子对视。要知道,孩子在出生头几个月,视觉发育还不完全,当妈妈抱起孩子哺乳的时候,孩子的脸到妈妈的脸的距离,是他的最佳视线距离。在这种亲密接触中,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安全感。

有些父母会担心,过度抱、背、哄孩子,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粘人的性格,对以后的成长很不利。其实,这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亲肤育儿法的起效时间至少在孩子出生半年以后才能看出来。

相较于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让孩子多从肌肤接触中体会到父母的爱与关怀,更为重要。

02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要允许他捣蛋

什么是自主性?书中这样解释:

自主性,就是自己进行思考,并根据思考结果选择相应的行动,不依赖他人进行行动的一种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允许孩子捣蛋。

允许孩子捣蛋?也许你会感到困惑,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们了解生活规则,听话守规矩吗?

在平井信义看来,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通常都会以玩耍的形式展现,其中就包括了捣蛋、恶作剧、冒险、和朋友打闹等等让大人“头疼”的行为。

如果我们禁止孩子的这些行为,无异于压制住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其后果非常严重,比如会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创新、探索新事物,会阻碍孩子学业以及未来的生活等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平井信义在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非常值得父母借鉴,他给孩子们准备一个独立房间,在这个空间内,孩子们“不管在里面如何闹腾,或是涂鸦,只要在这个房间内,他们就能够得到一切自由”。

我们也可以效仿,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地玩耍、捣蛋和创造,学会独立自主。当然,前提是家长也要做好陪护,防止孩子们在这样捣蛋过程中受到伤害。

03 学会体贴他人,培养同理心

所谓体贴他人,其实就是培养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照顾他人的感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设计好一切的规范,孩子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规范执行。

书中讲到一件事,平井信义其中一个孙子捣蛋的范围超出了规定空间,这个才3岁两个月的孩子,在家里的墙壁、拉门上用红色油彩笔画满了“X”,让回到家的平井信义大为光火。

后来他才了解到,孙子是因为前一晚听妈妈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大致是小偷计划去一个有钱人家偷东西,就在有钱人家门上画了“X”的记号,不料被人发现了,好心地在所有人家的门口上都画上了这个记号,这样小偷就分不清是偷哪一家了。

孩子捣蛋行为的背后,竟然是出于守护家园,冲着这一点,我们还能批评他吗?作为父母,肯定陷入两难,如果不批评,孩子会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到时候不仅自己家墙壁花了,还让领居家遭殃。而如果批评,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怎么办?

平井信义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他认真地望着害怕被骂、手足无措的孩子,告诉他:“爷爷擦掉这些真的很辛苦。”这样的示范还有很多,比如当孩子弄坏了他心爱的物品,他也会告诉孩子们:“那是爷爷非常珍贵的东西。”

这个示范的妙处在于,他不是在指责和训斥孩子,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产生“同理心”。作为大人,当我们克制了自己的恼怒,而是用陈述的语气表达自己心痛、惋惜的情绪时,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体会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导。

正所谓“理须渐悟,事须渐修”,教育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孩子出现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父母如果能不断修炼自己,及时察觉,改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就能改变教育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国宝级儿童心理大师,教你如何用3招搞定0-5岁儿童的养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