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session 会话被我们用来作为用户的登录验证,以往我们会封装一个类,专门用于获取 session 中的用户,如果获取到了,说明用户已经登录了;反之,则没有登录。但即便封装一个类,在每个 Controller 类中,依然需要通过此封装好的类,写几行代码来继续验证用户是否已经登录了。所以,每个控制层都需要验证,这其实很不方便。
所以,就有了 Spring 拦截器的功能,它可以自定义我们想要拦截的页面。然而,我们仍然是需要 Servlet 为我们提供的 request 对象,因为它和 session 会话紧密相连。
① 创建一个类 (自定义拦截器)
② 让当前类实现 Spring 框架提供的 HandlerInterceptor 接口
③ 重写 preHandle 方法 (需要明确,这一步拦截器的逻辑是由我们自己实现的。)
创建 LoginInterceptor 类,作为登录拦截的作用:
// 自定义用户登录的拦截器(自定义拦截前端访问的逻辑)
@Component
public class Login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HttpSession http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false);
if (httpSession != null && httpSession.getAttribute("userinfo") != null) {
// 表示用户已经登录
return true;
}
// 代码走到这里,说明用户还未登录
// 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比方说让用户再次跳转到登录页面
response.sendRedirect("login.html");
return false;
}
}
对 preHandle 方法进行说明:
preHandle 方法的返回值是布尔类型的,如果最终我们的代码返回 true,表示判断通过,可以访问后面的接口(控制层);如果最终我们的代码返回 false,表示拦截器拦截成功,直接返回错误结果 (空白页面) 给前端。
实际上,这就是 AOP 的思想,拦截器在前端和后端中间插了一杠子,此时,前端访问并不直接与控制层打交道了,而是先和拦截器这个动态代理打交道,如果代理这一关过了,才能继续走后端的接口。
将步骤1 自定义的拦截器加入到框架的配置中,并且设置拦截规则。
① 创建一个类并标明 " @Configuration " 注解
② 让当前类实现 WebMvcConfigurer 接口
③ 重写 addInterceptors 方法,在方法中添加拦截规则
创建 AddConfiguration 类,添加一些拦截规则: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ddConfiguration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Autowired
private LoginInterceptor loginInterceptor;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Interceptors(InterceptorRegistry registry) {
registry.addInterceptor(loginInterceptor).
addPathPatterns("/**"). // 拦截所有 URL
excludePathPatterns("/login"). // 不拦截登录接口
excludePathPatterns("/register"). // 不拦截注册接口
excludePathPatterns("/login.html"). // 不拦截登录的静态页面
excludePathPatterns("/**/*.js"). // 不拦截所有的 js 文件
excludePathPatterns("/**/*.css"). // 不拦截所有的 css 文件
excludePathPatterns("/**/*.png"); // 不拦截所有的 png 图片
}
}
① addPathPatterns:表示需要拦截的 URL
② excludePathPatterns:表示不需要拦截的 URL
③ **:表示拦截所有方法
④ 拦截规则不仅可以拦截 URL,也可以拦截静态 html页面,CSS、JS 文件
创建 UserController 类,与前端交互: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login")
public String logi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if (StringUtils.hasLength(username) && StringUtils.hasLength(password)) {
if (username.equals("Jack") && password.equals("123")) {
// 登录成功后,创建 session 会话,并往会话中放入 userinfo 对象
HttpSession http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true);
httpSession.setAttribute("userinfo", "userinfo");
return " 登录成功
";
}
}
return " 登录失败
";
}
@RequestMapping("/index")
public String index() {
return "你好,index";
}
}
创建 login.html,以作登录失败的跳转提示: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login 页面title>
head>
<body>
<h1>请重新登录h1>
body>
html>
展示效果:
在我们未登录而访问 index 路径时,就会重定向至登录页面了。
当我们登录成功后,才能正确访问被拦截的页面:
拦截器在前端和后端中间插了一杠子,此时,前端访问并不直接与控制层打交道了,而是先和拦截器这个动态代理打交道。拦截器就像高铁站的安检一样,只有前端通过了安检,才能与后端控制层打交道。
此外,一个项目中可以同时配置多个拦截器。比方说,一个拦截器作为登录验证;另一个拦截器用作前端传递来的非法参数校验。( 只是两个的拦截逻辑和拦截规则不同罢了 )
假设你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出现了下面的页面,你会有什么心情?
显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懵懵的,就是暴躁的,反正不是快乐的。
如果我们做一个项目,未考虑到服务器端代码的异常、用户的传参异常,或是其他异常,就会出现类似于上面的错误信息。上面的 " 500 " 状态码,显然就意味着服务器端出错了。因为用户并不是程序员,他们根本看不懂后端的错误提示,甚至连前端拿到 500 这样的错误信息,也不知道后端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前后端如何配合,才能够将异常以一种 " 可理解 " 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① 创建一个异常类
② 为类添加 " @RestControllerAdvice " / " @ControllerAdvice " 注解
③ 为方法上添加 " @ExceptionHandler(xxx.class) " 注解
创建 MyExceptionAdvice 类,在里面实现统一异常处理
@Rest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MyExceptionAdvice {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class)
public HashMap<String, Object> ExceptionAdvice(Exception e) {
HashMap<String, Object> result = new HashMap<>();
result.put("status", -1);
result.put("data", null);
result.put("message", "发现异常:" + e.get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异常出现的位置:");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result;
}
@ExceptionHandler(NullPointerException.class)
public HashMap<String, Object> nullPointExceptionAdvice(NullPointerException e) {
HashMap<String, Object> result = new HashMap<>();
result.put("status", -1);
result.put("data", null);
result.put("message", "空指针异常:" + e.getMessage());
System.out.println("异常出现的位置:");
e.printStackTrace(); // 给后端程序员观看出错的位置
return result; // 将异常数据打包成 json 数据,交给前端
}
}
创建 UserController 类,用于测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index")
public String index() {
return "你好,index";
}
@RequestMapping("/error_demo")
public String error(){
String result = null;
result.equals("123"); // 空指针异常
return null;
}
@RequestMapping("/error_demo2")
public String error2(){
int a = 10 / 0; // 算数异常
return null;
}
}
展示结果:json 数据
IDEA 控制台打印异常日志:
注意事项:
① 异常有很多种,算数异常、数组越界、空指针异常…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异常全部列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写所有异常的父类 Exception.
② 当指定的异常和 Exception 异常同时存在,那么异常类会先执行前者。就如上面的例子,我已经指定了空指针异常,也写出了 Exception 异常,但最终执行的是空指针异常。
③ 后端不但要保证能够将简化后的异常信息返回给前端,也要知道异常的问题出现在了什么地方。所以,后端使用 " e.printStackTrace(); " 就能够在 IDEA 上很好地观察异常出现位置。
④ 前端一般只需要拿到约定的错误数据即可 (常见的 json 数据),至于怎么将错误信息展示给用户看,是前端的职责。遇到异常,怎么修改,这才是后端的事情。
① 创建一个统一数据返回格式的类
② 为类添加 " @RestControllerAdvice " / " @ControllerAdvice " 注解
③ 让类实现 ResponseBodyAdvice 接口
④ 重写 supports、beforeBodyWrite 方法
创建 MyResponseAdvice 类,在里面构造统一返回对象
@Rest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MyResponseAdvice implements ResponseBodyAdvice {
/**
* 如果返回 true, 表示返回数据之前对数据进行重写,也就会进入 beforeBodyWrite 方法
* 如果返回 false,表示结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返回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supports(MethodParameter returnType, Class converterType) {
return tru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beforeBodyWrite(Object body, MethodParameter returnType, MediaType selectedContentType, Class selectedConverterType, ServerHttpRequest request, ServerHttpResponse response) {
// 构造统一返回对象
HashMap<String, Object> result = new HashMap<>();
result.put("status", 1);
result.put("data", body); // 将原先放在 body 数据的内容,现在放在了 data 之中
result.put("message", "");
return result;
}
}
创建 UserController 类,用于测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login2")
public boolean login2(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if (StringUtils.hasLength(username) && StringUtils.hasLength(password)) {
if (username.equals("Jack") && password.equals("123")) {
HttpSession http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true);
httpSession.setAttribute("userinfo", "userinfo");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展示结果:
注意事项:
统一数据返回格式的优点有很多,比如以下几个:
① 方便前端程序员更好的接收和解析后端数据接口返回的数据。
② 降低前端程序员和后端程序员的沟通成本,两者按照某个格式实现就行了,因为所有接口都是这样返回的。此外,更有利于项目统一数据的维护和修改。
③ 有利于后端技术部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制定,不会出现稀奇古怪的返回内容。
但实际上,统一也就意味着不能个性化,如果前后端交互的数据是统一的,在某些特殊的场景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优化问题。所以,是否选择统一数据返回,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决定。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ddConfiguration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 为所有前端发送的 URL 地址都添加前缀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PathMatch(PathMatchConfigurer configurer) {
configurer.addPathPrefix("app", c -> tru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