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家庭教育——分享及其他社会能力的发展

你知道啼哭的婴儿是在练习社会技能吗?在一个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啼哭能引来为其提供食物、安慰和快乐的大人。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微笑了,而到5—8个月大时,他就能以咯咯地笑、咿咿呀呀以及其他方式让陪伴他的大人着迷了。

了解孩子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有多么原始。如果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社会能力都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必须要教给孩子,那么,当孩子在探索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出现打、咬、推或打架行为时,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诸如分享、玩耍之类的社会能力,是通过训练、练习和犯错误而培养的——尤其是犯错误。这条路并不平坦,情感上的磕绊和擦伤,以及有时身体上的咬伤和抓伤,都是成长之路上的标志。

时光流逝,孩子在长大。他终究会需要社会能力: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沟通,以及如何选择有助于其成长和进步的行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早期发展的所有方面,以及他今后的学业进步。当一个孩子学着玩耍和分享时,他实际上是在努力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分享以及其他社会能力的发展。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对他社会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些行为恰好是他努力成长,形成能力的契机。所以,科学了解儿童至关重要。

1.平行玩耍

父母们往往会对这个成长阶段有疑问。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学步期孩子的行为让人沮丧、恼怒,并且有时让人完全困惑。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与人交往的方式是如何发展的。

当学步期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时,他们的大多数玩耍都是“平行玩耍”。他们是在其他孩子身边玩,而不是一起玩。比如,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更像是看到神秘的新玩具。他会对他们感到好奇并探究他们了。他知道,当他用手指戳他们时,他们会哭;当他试图把一个孩子的头发放到自己嘴里时,会造成不小的骚动。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会开始与身边的孩子直接交往,模仿他们的游戏,和他们一起大笑,了解他们的名字,并且会开始交朋友的过程。玩耍是小孩子们试验情感联结、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的实验室。你的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始于他与你的情感联结。花时间与你的孩子一起玩耍,是帮助他建立一个社会和人生技能的坚实基础的最佳方式之一。

2.分享与“我的”

分享,是小孩子们的世界里的一个大问题。父母往往期望孩子们能轮流、乐于平分物品,或者让出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两岁以下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只是因为与他们有关。这不是自私——而是人类发展的自然。

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他们是从他自己来看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自然都是属于自己的,再多的逻辑也改变不了这个看法,因为这就是这个时段他看待问题的方式。

在这个“我的”阶段,我们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争论上,不与他争论并造成权力之争,而是向他传递准确的信息,给她提供帮助,并为他的世界观留出空间。在孩子度过这一发展阶段之前,这比无休止地争论所有权要有意义得多。如果你试图纠正他的想法,你几乎肯定会造成权力之争,或许还会形成未来的一种模式。争论、说服解决不了问题,而合作有可能保证你和孩子的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全国0—3岁婴幼儿及家庭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应该期望一个15个月大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还是这个年龄太小了,不能期望他分享?”观察发现,在接受调查的0-3岁孩子的父母当中,有51%的人认为应该期望15个月大的孩子分享。然而,研究表明,从发育来看,15个月大的孩子太小了,不能期望他们分享。父母们可能错误地相信,如果一个孩子现在行为“自私”,长大后就会是一个自私的成年人。

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这里有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做到分享,那么,他们需要的是教育和指导,而不是“管教”。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可能会有帮助,比如,找一个能给朋友玩的其他玩具、用一个计时器来提示轮流的时间、在等待轮到自己时给他们一些其他事情做,或者给他们建议(并演示)一些可以一起玩玩具的方法。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并且在你的帮助下)之后,到他们两岁至两岁半时,他们就能开始独自做到分享了。

3.如何分享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步期孩子分享的成功策略:占有并将东西当成自己的,是在三四岁左右开始真正能分享之前的正常阶段。同时,要在孩子的这种能力还未形成的时候,教给他们分享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演示分享。给你的孩子吃几口或者吃一半特别的美食。提出让他帮忙拿着一些你的物品。和他玩交换游戏。问孩子:“我和你分享了这个东西,你愿意和我分享什么东西呢?”和善而坚定地将一个属于别人的东西或他不能拥有的物品拿走,不要说教或羞辱。

创造分享的机会。递给你的孩子两支蜡笔,让他挑出一支给他的玩伴。感谢他的分享。

避免评判,表达同情。要支持你的孩子对占有的需要。其实生活中我们不是也有一些不愿意分享的占有物吗?要帮助大一点的孩子找另一个玩具玩,或者多准备几个同样的玩具。当一个孩子生气时,要尽你所能安慰孩子,但不要试图保护孩子免于体验失望,失望和沮丧是孩子需要学会应对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分享确实挺难。你真的想要那个东西。”共情能减轻痛苦,并为孩子今后接受分享铺平道路。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哥哥和弟弟正在积木区玩耍,这时,哥哥抢了弟弟刚刚拿起的玩具汽车。两个孩子都开始大喊:“我的!把它给我!”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很熟悉。自然吵闹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妈妈走过来,温和地拿住了小汽车。

她问哥哥,“你想玩这个小汽车吗?”

“我要小汽车。”哥哥回答。

妈妈又转向弟弟问:“你正在玩这个小汽车吗?”

弟弟委屈地撇着嘴说:“是我的。”

妈妈把小汽车放到了弟弟的手里,然后转向哥哥:“如果你想玩这个小汽车,你认为你可以对弟弟说什么?”

“我想玩这个?”哥哥说,但声音里带着不高兴。

妈妈建议哥哥还可以试着说:“我可以玩这个小汽车吗?”

而此时弟弟也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人交谈。当妈妈问他,当哥哥向他要这辆小汽车时,他可以说什么,他立刻作出了回应:“给你,你玩吧。”并将小汽车给了哥哥。妈妈笑了,并夸赞弟弟说:“你能分享真是太好了。如果你还没有玩够这辆小汽车,你可说什么呢?弟弟没想过这个问题。

妈妈其实是在帮助弟弟认识到他有一些选择,可以维护他自己的需要,但是,弟弟被难住了。

妈妈转向哥哥说:“你能想想弟弟可以说什么吗?”

“他可以说等一下!”哥哥说。

哥哥的回答正是妈妈想要的。妈妈点点头说:“这是个好办法,或许他可以说五分钟之后会给你。这样行吗?”哥哥点点头,然后,妈妈鼓励弟弟练习对哥哥说这些话。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探究了可能的回应方式。分享是一种必须通过教和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即使是成年人)。如果没有任何说明,一个孩子如何知道该怎做呢?这也是孩子的语言发展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词语及运用方式,是训练的一部分。教并鼓励小孩子们“用话说”是培养社会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但是,重要的是要记住,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训练是一个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的过程。大人的职责是要进行持续的指导,不要期望孩子在经历过一次,甚至一百次之后,就能学会并记住。

4.玩偶游戏

用布娃娃或木偶玩“假扮游戏”,是模仿和练习分享的另一种方式。大人可以表演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演示出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他更恰当的回应方式。然后,孩子们可以练习,拿着玩偶来探究恰当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行为。这能让孩子们认识到别人的不恰当行为,进而最终注意到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并承担起责任。木偶、布娃娃和类似的假扮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缓冲。因为孩子不会和它们吵起来,不会感觉受到了威胁,或生起气来。

5. 打人和攻击行为

学步期的孩子既缺乏语言能力,又缺乏社会能力,当他们在一起玩耍时,很容易会变得很沮丧。当他们缺乏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时,有时就会导致打人或其他攻击行为。当你放下一个学步期孩子,让他和另一个孩子“玩耍”时,两个孩子都不特别确定对方是怎么回事。看着他们彼此打量,你会猜到他们他们可爱的想法吗。如果你猜到了,你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

他可能会想:“这是什么东西?它会坏吗?我可以尝一尝吗?如果我用手指戳它的眼睛,会发生什么事?”然后走上前去打另一个孩子,有时这只是一种原始的打招呼的方式。当然,两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知道,拽头发、戳眼睛和打人是会伤到别人的行为,并且是不被允许的。保持坚定,同时带这个孩子暂时离开,并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是最管用的。

之后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打或拽别的小朋友的头发是不可以的。让我们再找个玩具玩吧。当你能做到友好时,你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斥责或惩罚是没有帮助的,当我们练习了一门外语一个月,但还无法流利地说话时,如果有人斥责或惩罚我们,我们会有什么感受?社会能力是孩子在成长到适当的时候必须进行练习、整合以及更深层次学习的语言。

6.孩子咬人时该怎么办?

有一种学步期孩子的攻击行为——咬人,真的让父母很惊恐。大多数咬人事件发生在从孩子14个月大到3岁之间,这与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重合的。咬人通常表明的是沮丧或愤怒,尤其当一个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时候。

从发育角度来看,孩子们在会说话之前就掌握了对双手的控制。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学着用简单的手势来要食物,表示自己想多要一些某种东西,或者表明自己渴了而不是饿了。提倡教给孩子通过手势来表达自已的需要和想法,能用手势的孩子不大可能会求助于攻击行为。对于一个还不会运用语言的小孩子来说,这种简单的手势是能学会的。

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出牙和“咀嚼”的需要也会引起咬人,这个比较容易解决。给孩子提供可供咬嚼的食物或物品,提供所需的刺激,并能以更合适的方式满足其咬的冲动。

咬人有时还可能是生动地想象的结果。有一个20个月大的孩子,有两个星期会咬从其身边走过的每个人的脚踝,后来观察才得知他是在模仿姑姑新养的小狗的啃咬动作。关于咬人行为,最一致的解释就是其与冲动控制能力的关系。小孩子们缺乏有效的冲动控制,因为学步期孩子的前额皮质还在“建设中”,这使得他们会立刻对沮丧作出反应,并且通常会超出他们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冲动控制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到三岁左右,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和神经系统的日趋成熟,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会使大多数咬人的行为减少或消失。

通常情况下,被咬孩子的父母会感到愤怒,并想要保护孩子。咬人孩子的父母会感到尴尬,并想保护孩子。如果我们理解儿童的发育,双方的感觉就都会好一些。

那些因为一个孩子缺乏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沮丧而发生的咬人,会随着这个孩子学会用语言以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逐渐消失。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解决咬人问题。最有益的回应方式始于一个基本的因素:监督。咬人的孩子必须得到认真的监督。要找出其中的模式。你的孩子是在一天中某个特定时间咬人吗,或许是在他饿了或累了的时候,或者是身边发生太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模式,就要运用你的了解,在那些时间保持格外警惕。

即便做到最彻底的监督,咬人往往还是会不断出现。一旦发生咬人的情况,你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基本步骤:阻止进一步的伤害,让两个孩子都得到恢复,以及向两个孩子都表达同情。

(1)阻止进一步的伤害。

立即行动。将两个孩子分开,并检查伤害的严重程度。你的行动应该坚定而果断,但要和善。要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让你自已的沮丧和愤怒激化你的反应。要认识到时间通常能解决这个问题,并要知道你正在竭尽全力处理这个问题。要要尽量少说话,比如,可以平静地说一句:“不可以咬人。”

(2)让两个孩子都得到恢复,照料伤口和伤心的感受。

由于可能造成血液感染,咬人会让父母格外担心。在处理伤口时,大人孩子和孩子们应该戴上塑料手套,这既能提供保护,又能教给相关的每个人避免接触血液。风险最大的,是可能已经咽下一些血液的咬人的孩子,而不是被咬的孩子。除了身体的伤口之外,还会有受到伤害的情感。情感的恢复需要同情。

(3)对两个孩子都表达同情。

这两个孩子,咬人的孩子和被咬的孩子,都可能会感到伤心、痛苦和沮丧,两人都需要同情。即便是咬人的孩子,也需要知道你依然关心他。他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拥抱和持续的关照。

今天我们聊了聊分享、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状况对孩子社会能力形成的影响。科学了解儿童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斥责,也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当干涉而破坏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最后,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句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文雅、和善、体贴,那么,作为父母,你必须拥抱孩子而不是打孩子;你必须显示出同情和安慰的行为,而不是不耐烦或惩罚;你必须倾听,而不是愤怒地抨击。让我们以此共勉,共同学习,努力做好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4 家庭教育——分享及其他社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