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北半球——查令十字街84号随笔

地铁里阅读器的广告上总是呈现这本书的第一页,查令十字街84号。这么哥特式的名字,透着一股鬼魅气,我每次经过的时候,都要猜想,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讲吸血鬼的聚会还是讲大英帝国时期的侦探故事,亦或是魔法师传奇?

终于,找了个机会,就下了这本小说。

原来是一本书信故事集。纽约的买书人跟伦敦的卖书人之间交流信息的故事。

书信的内容大多平实易懂,难得的是书信中脉脉的情谊及反射出的时间流逝和境遇的起伏。

首先没想到的是,当年的英国曾经那么穷困过。老百姓好几年都吃不上肉,而同时的美国,却只用一点点工资的零头,就可以给英国的朋友带来那么大的帮助。而英国的恢复能力却也是惊人的,不出几年,生活又恢复了常态,不需要额外的帮助了。

美国独身女作家藉由远距离通信这种安全的方式,在网的另一端,找到一个愿意容忍并倾听她各种吐槽的谦谦君子,可以想见那种心情是何等的激动且难以平复。而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交流各种心得体会,也由这个邮网,寄托了另一个自我的存在。比方说,她跟电视台的人聊文学,电视台的人却懒得继续聆听,只甩过来一句,你中毒真的很深来了结掉。

那些每天每时,那些读过的书里的感动和欣喜,在现实中却无处寄放。好在有那么一爿古旧的角落,有那么一位古旧的绅士,愿意庄重认真的严谨谦卑的,去聆听她的各种絮语跟告白,去喜她所喜,哀她所哀。

书里说过,一座城市,对一个人来说,也就那么两三条街,三五个人。要是这座城市没有了那么两三条街,三五个人,那么这座城市其实就并不存在了。伦敦,对于女作家来说其实就只是那一个店铺,一个人。我甚至觉得女作家之所以迟迟不肯去到伦敦,却是怕破坏了那唯一心灵的御所。迟至那个人那家店已然作古,方才敢去触碰那心之窗棂。

至于伦敦书店这位成熟稳重的大叔,从他妻子和女儿对他的描述来看,在这个纯女性家庭,生活却并不十分如意。大女儿说,他的父亲一生从未有过任何权势和财势,这寥寥数语可看出子女对父亲多少是有些怨气的。而通信中,大叔妻子的强势介入及多次表白自己常年在家口无遮拦的唠叨,也可以看出家中操劳者的困厄。同时,也多次表露出,对于家中无法购买到汽车的不安,及无法买到新车的窘迫感。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举案齐眉,哪有那么多父慈子孝,多的是情势所迫,多的是杯盘狼藉。做为一位身负上古精神的英国绅士,懂得那么多拗口的人名,辨别得出那么多古籍的箴言,能跟那么多灵魂高贵睿智的读者交流分享先知的古卷。是否曾经有那么一刻,看到周遭俗事的喧嚣,不禁有些感伤。

正好有位现代的女读者,愿意用超脱简单买卖关系的语调,调侃现世及生活,调侃古卷及经典,是不是会让忙碌的生活稍微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出口。哪怕这个出口的每一封信,每一个字都要被记录存档,但一本正经的读写,却不也是另一种逗趣。

无论如何,你闪烁了他,他慰藉了你,邮网给了大家一个暂时脱离俗世,交流沟通的机会。而这种藉由上古卷轴的沟通,又散发出智慧和神秘的幽光。

看了他们书信往来中,信笺上拿捏分寸的词语,尤其是大叔庄而重之的遣词造句,真是有种很专业,很高贵的感觉。想象那有位英国绅士,身穿燕尾,领结白衬衫,用那种最古雅的称呼,温和而严谨的致敬致辞。

人生很短,短到只有一本书几十封邮件,幸而有书籍流传,有纸张记录。在今后的世事里,在今后的时光中,永远的留下了这本书,这几十封邮件,这一段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单北半球——查令十字街84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