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狂奔,不问方向

为什么离开家乡去北上广?

因为那里有无数通过努力打拼立足大城市走上人生巅峰完成逆袭的故事。

这些故事宛如淘金者耳里的淘金传说,“在那边,机会就像石子一样多,只要俯首,就能捡到。”

成功学故事像雪花一样散布每一个你经过的角落,你茫茫然,心里笃定自己将是其中一员,那么多人成功,衣锦还乡,我在这奋斗过,我会成功的。

我们不问方向,我们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成功。

很少有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些“遵从你内心的呐喊”样的句子变成了穿堂的风,这头吹向那头,大部分人成了边缘人,对中心的渴望让我们变得敏感、焦虑,任何看上去轻松逆袭的故事都容易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

书架上畅销《30天学会一门外语》,自媒体标题《我只用200块,就拥有了6只大牌口红》......精通传播学的运营都深谙用户的心理,懂我们的焦虑,我们期待世界上有这样一个速成班,用火箭速度直抵终点。

但我们都忘了问一句,你自己的成功究竟是什么?

你适合那种因为竞争给自己不断加码焦虑的忙碌生活吗?

你会拒绝那些嘈杂喧嚣转而缩进自己的壳里倾听自己的声音吗?

你会做出决定拥抱世俗意义上的平庸顺利平安毫无波澜过一生吗?

01

这个世界有很多活法儿,不止你知道的那种

前两天天苏芒确定离职的消息公布,这个被网友戏称“掌握了半个娱乐圈的人脉”,被她的编辑评价“她就总是那个打鸡血状态”的女人,离开了自己的时尚帝国。

在苏芒的入职的24年里,她的词典里没有“待一会儿”,长久以来,家是睡觉的地方,醒了就出去工作,睡3个小时她可以坚持三天,如果是4、5个小时,苏芒可以坚持一周。

她主导的芭莎杂志一直都在向女性发声,传递观点,希望女孩子自强不息,“如果你想要一种生活,寄希望于别人是不现实的,你要自己来。”

她自己本身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追求一件事做没做到,所有的指标都是第一,努力,才有当第一名的资格。

12年的时候,《芭莎艺术》在香港举办艺术之夜,因为举办地在香港,很多地方执行难度比内地大很多,工作人员拼命赶工,已经十分辛苦。那时候苏芒在活动开展的前几天参加了一个晚宴,与艺术之夜打算使用更符合国际礼仪的长桌不同,他们使用了圆桌。晚宴过后,苏芒决定临时更换成圆桌,而在得知预算要增加60万的时候,她崩溃了。

“就说你们什么事都让我想办法,能不能承担点责任?”她哭的非常伤心,团队里的一位成员说这是7年里第一次见她这么哭,以前的泪水很多是因为感动,这次是出于一种无助。

原因是因为她要做得比别人更加好,这是她一直以来的驱动力,而参加的那场晚宴,她能看到这边准备的东西,已经没有别人那么好。

这是苏芒的活法儿,也是她向我们传递的活法儿。

柴静几年前采访卢克安,一位德国人,在过去的十多年,他生活在广西的乡村,陪伴着当地的留守儿童。

在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睛看,那种生活是“向下的”的,柴静采访他的时候,他没穿袜子,穿着当地农民常穿的那种解放鞋,鞋帮上有一个洞,里面还能看到脚趾。卢克安在支教的学校里生火做饭,修踩坏的橡皮水管,没有教师许可证,他不能教授正式的课程。

刚来中国的时候,他在南宁教书“想教好的而不是对的”,但最后整个班级的英语成绩一塌糊涂,家长要求他离开,他在博客上写了很长的篇幅批判标准化教育,反对“让人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留了下来。他的故事很难讲述,轻描淡写的说法是一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教十多年,即使看过柴静的文章,我i们很难以对这个人做出一个传统样式的标签化描述,对于他来说,任何的形容词都不是那么恰当。他评论自己,很多事情是无能的,但这种无能并不像我们通常说的“放弃抵抗”式的无能,更像是“理解并接受”,所以在面对很多难以改变的事情上,是无能的。

这种态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具有神性的,他做了我们普罗大众不去做的事,没有逐名,也没有追利,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卢克安曾经在广西租10元一月的房子,招来14-18岁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青年,他们只会说壮语,卢克安从普通话教起,想帮助他们改善自身状况,但没过多久,这一些举动也失败了。

事后他写到“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这是卢克安的活法儿,人人都钦佩他的举动,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像他那样活。

以上的两个例子是极少的特例,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被浸泡着柴米油盐,没有那么多宏大的场景,22岁的恋爱,27岁的婚姻,2年后的第一个孩子......很多人循着这个轨迹生活。

大学的室友,如今已经早早订婚,跟丈夫在小城市生活,得知她怀孕的消息我们都很惊讶,但并不意外,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在家安心待产。

她的丈夫闲暇之余买了她爱吃的草莓,包装成鲜花的模样送给她。她在群里和我们提到,满满的甜蜜。我们商量着什么时候去参加正式的婚礼,怎么从天南海北再聚首,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和她分享喜悦。

我们都很为她高兴,但我们同时也知道,我们做不到像她那样。

她打心里喜欢平静的生活,爱着家乡并愿意为它驻足。而我们,在毕业后各奔东西,全是要见新世界的兴奋。

他们教会我很多,告诉我这世界有很多活法儿,每一种都可以得到快乐。

03

人生的价值回归

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讲述了他人生中的三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关于死亡。他被诊断为癌症后,整整一天他都被这个阴影笼罩,直到后来发现这是一种罕见的,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的恶性肿瘤。

这段经历让他思考,死亡是一个伟大的进程,它推动生命的车轮,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的时间有限,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眼里?

不要囿于成见,不要让别人聒噪的观点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要有跟着自己直觉和感觉走的勇气,只有它们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有在国企上班的姑娘在27岁决定辞职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

也有在大城市打拼的男孩来到小城和爱人做一份共同生意。

76岁的老奶奶学了编程,45岁的阿姨仍像辣妈,25岁的小年轻已经开始担起责任。

人的生活就像价值品投资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你真正的欲望。

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一路狂奔,不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