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快乐读书吧”解析(2)

本文重点:

1.教育常识

2.解构语文教材的意义:

2.1 用学习地图指引方向。

2.2 让孩子既有动力苦学,也有能力巧学。

解构语文教材,培养学习能力,让孩子的学习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有趣有体系。

各位听众朋友好!我是范范老师。

上次音频的主要内容是讲了教育的“剧场效应”和开播这个音频的初衷,今天是第二次分享。

我也算是个过来人,虽然对于三座大山之一的教育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也想从个人经历和心理专业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有人说,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的孩子要是现在还小,你不见得不焦虑。说得很对,我到现在还焦虑。不是孩子大了就不急了,该急还是急。但是,我觉得有个道理得明白,虽说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孩子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不会变啊。长远来看,按规律办事总是不会出大差错。教育这事也一样,得尊重规律,尊重常识。

那什么是常识呢?我理解的一部分常识是这样的。

1.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他们的发展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要是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非要按照朗朗爸爸培养朗朗的方式培养,我也非常羡慕,因为有以这样的方式学出来的孩子。我想说的是大多数的普通孩子,因为人的智力水平分布是有科学研究作为依据的,智商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另外,智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到10岁能轻松理解的内容非要下压到6岁来理解,不理解就让孩子先记住,长久这样下去就会出现问题。

2.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并不会因为谁家孩子特殊而多出来一些时间。

3.知识的理解需要过程。

4.能力的学习需要练习。

5.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不要盲目比较。

6.人有休息、玩耍、娱乐的本能需要。

。。。当然,还有很多常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的家长来说都不应该叫做知识,应该是常识了。但是,现实是什么呢?你也可以想想你心目中的基本教育常识有哪些呢?恐怕大多数人在教育过程中都忽略了这些常识的存在。

这几年和孩子家长打交道,有个事挺好奇,一个孩子有六七个班,除了兴趣班,学习辅导班也挺多。有的孩子语、数、英各有两个辅导班,算算孩子这个时间,每天只有24小时,除了学校学习,还有那么多门类,那么有时间练习吗?有时间琢磨吗?有精力把一件事想清楚想透彻吗?有时间阅读吗?还有,大人工作累了都需要回回神,发发呆,整理内在让能量回流一下,孩子们不需要吗?

真实情况可能是,如果一个孩子原来用那么多的时间学习A、B两门课程,当我们增加了第三门课程C时,结果是学习了一门课程C,但同时失去了A、B两门课程原来的理解水平。

那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小学内容特别简单,家长认为孩子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所以才这样安排孩子的学习计划吗?

为了寻找答案,我就研究了一下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新版本。之前也看过,但是没有解构,现在认真深入下去,发现部编教材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上难度都不小,之前还真的轻视它了。于是,就想开个音频就小学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交流。

那么把孩子教给辅导班就行了,家长还需要考虑这些干嘛呢?解构语文教材的意义是什么呢?

了解语文教材的结构和编排重点,可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更好地查漏补缺,因为心中有一个学习地图指引方向。

比如,孩子每天放学后可以问问他,今天老师讲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一周结束后,了解这一周老师讲了哪些内容,哪个模块重点讲了,怎样讲的,哪些模块是略讲的。根据课程进度和孩子掌握程度,可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学校略讲但是对于整体语文学习很重要的那部分内容。

除了因为时间的问题之外,还有一点认识是,不管学习还是工作,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有价值。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偏离轨道。用现在最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坚持长期主义”。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博取未来,而是判断方向之后,像阿甘一般努力,这样的坚持才有意义。那么,心中有一个学习地图,便是有了方向。

我们身边的孩子大多是普娃,寻常人家的孩子,不怕孩子在学习上吃苦,但总是苦学就一定成绩好吗?我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小时候就是一个乖孩子,听话又肯学,但是随着年级越高,发现听话肯学习不能让自己进步了,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这么几年来一直在心理学领域深耕,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汲取营养,到现在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遍,发现学习好还真不是吃苦这么回事。

真心希望普通孩子们能够既有动力苦学,也有能力巧学,把节省下来的精力用于发展思维,保护创造力。

这个专辑总结下来是这样一个理念:用“模块学习法“,解构语文教材,培养学习能力,让孩子的学习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有趣有体系。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了。下次见。

更多资讯,请关注“卷卷范儿老师”的喜马拉雅,不会错过每一次分享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语“快乐读书吧”解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