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见之明及其社会成本

阅读笔记第297/ 365天

今日阅读《思考,快与慢》

[美]丹尼尔·卡曼尼 著

              胡晓娇  李爱民  向梦莹译

第3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知道”的错觉

一、什么是后见之明

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中引入了“叙事谬误”的概念,用来描述存有缺憾的往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的。我们关注的是少数几件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无数件并没有发生的事。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我们总是喜欢将行为看成是一般习性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将自己对某人所有品质的看法和对其特别重要的特质的判断匹配起来。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

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用这些可得的信息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并对它信以为真。我们对某个重大危机会在事后说:“我早就知道”。这是对一个重要概念的误用。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所了解的事情属实且起表现也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用“知道”这个词。但那些当初认为会有危机的人在当时并不能十分确实地指出危机是什么。

危机是不可知的,但在这个情境中运用知道一词,并不是因为有些人因为这种预知能力获得了本不属于他们的赞赏,而是这个词能给人一种暗示,使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可知。这个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这个错觉的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

二、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1.后见之明的形成。

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的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我们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我们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我们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人们不仅会高估自己最初的预测,还会高估其他人做出的预测。

2.后见之明的危害。

后见之明的偏见使得我们不可能对他人的决策作出正确评估。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的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判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者,而对于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3.后见知名的社会成本。

1)后见之明的偏见让决策者采用官僚作派——极不情愿冒风险。

很难在事后评论人们是否严格依照标准运作过程行事,因此那些希望自己的决定能经受住后见之明检测的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官僚的做派——极不愿意冒风险。由玩忽职守引起的起诉变得越来越常见,内科医生们以多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诊疗程序:要求患者作更多检查,请教专家更多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即使这些方法未必奏效也要用。这些行为与其说对病人有益,倒不如说是保护了医生,埋下了利益冲突的隐患。不断增强的责任,可谓福祸参半。

2)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会给不负责任的冒险者带来不应得的回馈。

例如某位将军或企业家一次疯狂的冒险举动竟然成功了,那些一直很幸运的领导者,不但从未因冒太大的风险而受到惩罚,相反,人们总会相信他们有很强的鉴别力和先见之明,能够预见成功,而那些曾经怀疑过他们的明智的人,事后也会被视为平庸,胆小懦弱之辈,几次幸运的冒险便会给一个不顾后果的领导人,照上耀眼的光环,极富远见,英勇果敢。

我想到:

1.在生活中我们多为后见之明者。

我们总是喜欢说:“我早就知道……”或者说:“早知道事情是这样,我就该……”我们会对世界产生认知错误。不仅高估自己最初的预测,还会高估其他人做出的预测。错误的认为人类可以预测和控制未来。

2.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正好说明了人们的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医生不公正的判断。长兄医术最高,可以治未病但却无人知晓。中兄治病于初期,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只有扁鹊善于治重病却名扬天下。我们对自己了解的事情所作出的判断并不是准确的。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让我们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我们用结果的好坏来作出判断,而忽略了判断过程的合理性做出评估。

3.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会让决策者两极分化,要么极不情愿冒风险,要么不负责任的冒险。我们需要对他人的决策作出正确评估,减小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见之明及其社会成本)